战争很残酷,而影视剧多为商业制作,也可以说是吸引眼球的艺术,多少良心制作,也博得了喝彩,攫住了观众的心,如《亮剑》就是这样的一部大作,结合这部作品,我们来谈上一谈,因为地方人士爱看,当兵的也喜欢。当兵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道和懂得战争的真谛,多少开国将帅,他们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原因自然是司空见惯了大战之后的裂帛之声,妇弱老幼的哽咽。然战争是要死人的,是吞噬人的机器,我们渴望与祟拜自己的英雄,本身没错,要记住他们,就得要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以供后人思考战争,记住我们的昨天和英雄们,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如此我们才能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便是影视的作用和意义吧?
良心之作不多。《亮剑》要算一部,一个个英雄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棱有角被突显出来,在民族生死存亡面前,他们干气遏云,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八年,以自己的呐喊拼杀,以无数牺牲才赢得了民族独立。这是抗战题材剧中心主旋律,抓住了,影视剧怎么拍怎么有理。不过以当兵人的视角来看,还是存在无数不尽人意处,比如主角李云龙事迹,集中了整个八路军部队数场战斗胜利于一身,这些胜利,都是当兵人耳熟能详的,于坊间也是家喻户晓的,不免露出不满意的表情说,都是他一个人打的吗?哪有这样的神人。其实我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战斗胜利绝不只是一个百团大战和歼灭坂垣师团。创作者该多收集一点素材,浓墨重材去表现不为大家熟知的战斗,照样可以引人入胜,搞不好比这些战斗更精彩。
我军可歌。但并神人,像新版《铁道游击队》,一些特伎动作太神太玄乎。没有这些动作,《亮剑》中的李云龙斗魏和尚不过,即能表现得更精彩,可是魏大勇也要吃肉呀,给这一人物即塑造出可亲可敬的形象,这一手来得很妙。魏大勇的结局选择了被土匪杀死,李云龙不顾纪律,乘改编间隙,不顾孔二楞子劝阻,意气用事,将土匪头目杀死,这段戏码有加重突出李云龙的成份,但在实际战斗中,则少而又少。为了表现需要,臆造和编造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这是比较膈应人的地方。如果不这样演,则使这一人物的塑造,又过于高大尚,不太亲民,可能就在创作中多思考出一些作为好看的细节,不符事实但很生动。总之良心之作才能赢得更为广泛的群体,包括当兵人。但愿我们的剧作者和导演们,多一点能够正确认知战争的人。
战争是残酷的,我父亲从不看战争题材的影视,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看这些就会想起战斗中战友们成片的倒在血泊中,感情上永远难以平复。小时候有一次让他带我去看电影(红日),刚刚看了一半他已经泪流满面了。后来我问他是为什么?他说孟良崮128人就剩下七个伤员。通讯员扑在他身上牺牲了,他虽然终生残疾,却活着,难忘那残酷的场面和牺牲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