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提问不是非常严谨。
正确的提问方法应该是: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媒体,喜欢以豆瓣分数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
因为我身边大多数普通观众,是不一定看豆瓣分数的,他们有的时候,就是看看朋友圈、再看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自己认识的明星,然后就决定是去看了。
豆瓣分数,是一个稍微偏学院派的评分。
我们仅以《前任3》为例:
根据上面两张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猫眼评分更加贴近广大普通观众的胃口,而豆瓣则是偏向于学院派的影迷口味。
但总体来说,豆瓣评分还是很民主的。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注册,就能去给电影打分。
它的评分机制,比较接近于北美的权威评分网站IMDb,也是注册用户打出的分数的平均数。
但豆瓣之所以又有点偏学院派,是因为他本身是具有一定的用户偏向性的。
豆瓣创立于2005年,可以说是国内互联网界,兴趣社区的一个领头者。
创始人阿北,自己就是个文艺青年。所以这个网站,整体的风格也是比较清淡文艺、逼格较高,更容易吸引到文艺青年入驻。而本身的“轻社交”的定位,也很适合大多数都有点社恐的文青们。
大家可以看一下,豆瓣的用户画像。和整个互联网相比就很明显,都是较高收入、较高学历、较年轻的,单身居多的群体。
这些人的电影审美,自然就会比较偏学院派。
而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媒体圈的组成成分。就不难发现,这两群人是高度重合的。
看到这里,请不要急着骂,因为在欧美,也是一样的情况。媒体人喜欢参考烂番茄新鲜度,同样,这也是一帮文艺界人士给的分数。
而至于那些全球顶尖电影奖项,也通通都是文艺界和媒体圈的天下。
所以,回到我国,参考豆瓣评分,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对吧。
选择看什么电影我几乎都会参考豆瓣评分的。
国外的电影低于7.5的不看。其中惊悚片可以放宽至7.0。
国内的电影低于7.0的不看。其中惊悚片可以放宽至6.0。
评分人数少于1000的不看。
看之前再看下影片类型,不喜欢的一般不会看,比如歌舞类型的。
基本可以保证影片质量了。观影时间少时,会再把标准提高。毕竟好电影太多,怎么可能去看爵迹之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