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世袭罔替,意思就是说可以世代承袭并且没有次数多限制。世袭是中国古代爵位和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在实行世卿世禄的先秦时代,从天子到最低级的贵族士,他们的爵位官职以及封地都是父子相承的。当时的这种承袭是无限次的,除非改朝换代或者是担任这个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这种承袭方才中止。
说白了,在先秦时代贵族是比较固定的。贵族和平民或者奴隶之间是不常变换的,在世袭罔替制度下,贵族就基本一直是贵族,而平民就只能一直是平民。这种情况的改变,是汉代以后。
到了汉代,官职已经不再是世袭罔替了,虽然当时选官还是多集中在官僚家族成员中,但汉代开始特定职务的官职已经不再是由某一个家族一直担任了。
到了魏晋时期,世袭制度被进一步细化,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两种。世袭罔替自然还是无限次的继承,并且爵位等级也一直不变。但世袭就不一样了,虽然可以继承,但爵位逐代降级并且是有次数限制的。
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并且爵位也开始不能世袭。到了明朝,明朝宗室多被封为王爵,而外姓则被依次封为公侯伯等爵位。明朝宗室的封爵自然是可以世袭的,但外戚和功臣的爵位能否世袭则要看军功大小。军功大自然可以世袭,如果军功小则只能是一代受封。
明朝有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有的则不然,明朝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多是明朝宗室的藩王。不过除了藩王,孔圣人一家的衍圣公一爵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不仅是明朝,自儒家成为中国正统后,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一般说的世袭罔替均是指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
王肯定是可以世袭的,而且明代有别于前代是把王和给分开了。将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离,是明代区别于以往朝代的一大特点;并且给勋爵只有爵号与食禄,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还将赐予铁券,以示其功勋卓著,皇恩浩荡。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
除非叛逆或者无子嗣国除。
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细分为七个等级,这一明朝爵位变化在《万历会典》中已做出明确的总结“国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后革。”在功臣外戚封爵食禄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规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五百石。”同时还一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没有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