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可朱棣是明朝杰出的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明粉经常称赞的话语,说实话我其实是不太认可的。在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政治活动最重要的一环,为何要至于如此危险的环境中去,其实说白了,就是国家实力弱罢了。有明一代,蒙古也没有真正的被征服。朱棣迁都北京未尝没有逼迫后代子孙励精图治的心理,如果不是朱高炽登基没多久就驾崩了,早就跑回南京了。他老爹敢这么搞,朱高炽可没有天天直面蒙古刀锋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朱棣守国门是无奈之举,大家看完明初到朱棣北征时候蒙古诸部寇边情况就知道了。
明初建国时,朱元璋派出处于巅峰状态的明军八征蒙古,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由于游牧民族特性始终难以消灭蒙元。等到朱棣夺权成功后,蒙古实力开始出现恢复的现象,入侵次数明显增多。一方面朱棣作为篡逆夺取皇位之人,他急需功绩证明自己得国之正。同时,北京作为他的龙起之地可以说是经营最完善的,迁都北京可以对南京固有官僚阶级进行洗牌。因此,两个原因一拍即合,迁都北征也是一气呵成。
纵观朱棣一生亲率大军五征漠北,共计动用兵员几十万。但是,出征的效果并没有朱元璋时取得战果大,没有大规模对蒙古有生力量进行歼灭。等完成迁都后,明朝陆续在北方开始设立边镇,最后形成了九边拱卫京师的局面,战争的形式也由主动出击变成了被动防守。明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那就得是超级败家子明英宗了,一次土木堡把明朝上三代皇帝积攒的家底败个精光不说,自己被俘虏不要紧,还把整个武勋集团死个精光,致此文官集团彻底得到释放,皇帝唯有依靠宦官才能进行制衡,明朝的畸形政治制度也由此确立。等英宗之后嘉靖在位时,俺答汗南下,九边吃空响的各位边将竟然无人敢战,最后靠仇鸾的再三贿赂,俺答汗一顿纵兵劫掠后才退了兵,仇鸾竟然因此获封大将军、太子太保。
这和明粉说的不和亲、不纳贡可对不上号了。
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老师是专门研究明史的,是当时中国明史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他老人家自己都说越研究明朝历史越生气,还请各位明粉不要过于夸张粉饰了。
为啥天子守国门,无他,唯实力不够也!能像汉武帝把匈奴打的西迁,才叫真汉子!
朱棣杀人太多,寿命已经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