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的比较刁钻,我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回答,想必或许是真正的历史大家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让我这三流历史爱好者来此揣摩一下吧。
单字名不光汉朝人喜欢用,其实在唐朝以前,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古人都喜欢用单字名。比如西周文王姓姬名昌、武王姓姬名发;春秋老子姓李名耳、孔子姓孔名耳;战国名将廉颇、乐毅、名士苏秦、张仪;秦王嬴政、奸臣赵高;汉朝帝王刘邦、刘彻、刘启;东汉刘秀、马武;三国曹操、刘备、孙权;两晋司马炎、谢安、桓温;南北朝苻坚、刘裕、萧衍;隋朝杨坚、杨广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都是名字是单字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有双字名的,但仍以单字名居多。
这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1.唐朝之前的人喜欢称呼对方的字,而不是直呼其名,表示一种尊称;只有自己称呼自己时才会谦虚地叫名。我们大家最熟悉的诸葛亮,别人都是敬称孔明,只有他称自己为亮;同样赵云也是人称子龙,他称自己为云。所以能看出来,那时的古人对名字不是特别的重视,相反对字的称谓是尤为重视。
2.那时的古人不但有姓还有氏,彼时的姓氏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姓氏。举例来说,廉颇姓廉,是赵氏,他的全名按今天来说应该是廉赵颇;秦王嬴政同样是姓嬴,赵氏,名政,按今天来说应该是嬴赵政。但古人往往会简去中间的氏,而只留前面的姓与后面的名,这并不表示古人不重视自己的氏,只是潜藏在自己的家族中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氏慢慢变成了对自己另一半姓的称谓,而真正属于自己的氏早就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因此唐朝以前的人表面是两个字,其实中间可能还隐藏着自己的氏,只是没有喊出而已。
到了唐朝,具有鲜卑血统的统治者开始走向前台,加上五胡乱华时期大量胡人入住中原,很多中国人开始渐渐忘记自己原本好贵的出身–氏,只遗留下自己的姓,所以在以后得名字中开始渐渐已三字居多。个人认为,无论两字还是三字,只要朗朗上口,符合天干地支与金木水火土的名字都是好名字。
王莽有个长孙叫王宗,以他的身份要是不犯大错误以后是可以当皇帝的,当然他得先熬死自己的爷爷和老爹,毕竟还是太年轻气盛了,皇帝的宝座太有吸引力了,王宗等不及了,他私自制作了黄袍和皇冠,并穿上让人画好了画像,私刻印玺,和舅舅合谋准备篡夺皇位,可惜智商有限,还没行动就败露了。篡位是不可饶恕的罪名,虽然他是皇帝的亲孙子,王宗这小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太差,事情败露后又惊又怕,最后自杀了,死了也不能放过,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制作就是法令的意思,原来王宗原叫王会宗,依法改名王宗,以示尊贵,王莽这个命令就是将他的名字恢复成原名,以剥夺他的政治权利。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名字取单字的习惯,后来王莽死后虽然这道法令不管用了,但是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加上当时人口不是很多,单字也够用,就算有重名的,由于当时交通、信息等条件不发达,重名的人也很难碰到,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