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后边二位的观点,我曾写过这个问题“好功夫不如烂戏子”究其原因是有历史渊源的。这要追述到戏曲发展的初期,元朝的统治对汉家王朝遗臣遗民是致命的,地位低下无钱无势无工作。关汉卿王石浦等文人流入勾栏觅食,著名的元杂剧即产生于那时代,“单刀会”即关汉卿名剧,其中名句:“那不是水,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出自关老爷之口之句,听来是何等悲壮,英雄迟暮感一览无余!这也是那时代遗臣遗民的共同写照。那么如勾栏做正能量并不是目的,生存是主题。才有了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名篇一篇接一篇。有剧本还得有人演不是,于是演员应运而生,旦角丑角勾栏中妓女龟公等可做,但武戏却不行,于是遗臣遗民中行伍者便挺身而出,这是历史的必然。因蒙人镇压民间武功所致,那些前朝行伍者以无用武之地,大多隐蔽民间找饭碗呢,于是自然假如勾栏内演艺事业。这组合算是天作之合!戏班发展到近代还叫戏班,其内涵及所有技术虽然经几百年发展演变,但本质未变。其武功部分还叫武功,其练法尤其是基本功部分,腿功、马步、上肢、地毯功夫等等一样不少。尤其戏曲行近代不和经济发展趋势而被边缘化,这恰好保护了它这些传统,原味不变!那么为什么说“好功夫不如烂戏子”这时候来发展中的问题了,有句话“穷文富武”,所谓穷文,是说没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练武呢?古时练武是有钱人家的专利,所以叫富武!但这就是戏班子的机会,是凡进戏班子都是穷人,属卖身找口饭吃!那时有十年卖身,不打不成戏之说!把孩子送进戏班子,父母要冒着孩子被打死或累死的后果。可想而知戏班子练功之苦!如此艰苦富家子弟定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这就是分水岭……富家子弟虽然可以堂而皇之的练武,但不下苦功只练成花拳绣腿。而穷人的孩子能吃苦练出的基本功扎实。这两者其实是一个东西,戏曲行虽然基本功好但他练的目的却是登台表演,这是区别。不过真动起手来就不同了,基本功的重要性显然比花拳绣腿管用,因此而来“好功夫不如烂戏子”之说。至于七小福们的功夫,只能说基本功是有的,但过于表演性了,如果要释放出技击性来,还需要其他的训练才行!
以上观点来自“太极道”
首先来说,戏剧行当的功夫是真功夫,但请注意:他们的那叫功夫,不叫武术。所以请先明白:功夫和武术不是一个概念。戏曲演员不练武术套路,主要是窝腰偎腿翻跟头和毯子功,一些大武生还要练对打或群武戏的器械,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单论翻跟头的话,没有谁能跟戏曲演员比,比如京剧里的马童。成、洪出身于戏班,基本功自然都是一样的,再加上以后练些套路,再加上电影技巧的烘衬,所以看着很牛逼,实力还是可以的,应该是比武术运动员更具实战技能。很多人看了电影都认为李连杰赵文卓之类的体院系很牛,但请注意那只是电影表现的效果,他们说的动作看起来是很好看的,但也只是好看,在实战中如果遇到实战派是占不了大便宜的,因为太习惯了套路了,而且力量不足,别说什么李连杰三脚踢散美国人的桌子,你要集中精神找对位置,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