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率军进攻汉中张鲁。这个消息传到益州(今四川)后,州牧刘璋部下别驾张松对他说:“汉中是西川门户。倘若曹操占据了汉中,取西川就犹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 。况且蜀中诸将并不完全听您辖制,像庞羲、李异等人,都是靠不住的。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您的同宗 ,善于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对头,不如招他来,让他去攻取汉中,如此,有他在前面挡着,曹操就不足虑了”。刘璋听后颇以为然,就派属吏法正带四千兵去迎接刘备。
彼时,汉中张鲁不听刘璋的号令,还与其为敌。刘璋的意思,大概是要把汉中送给刘备,让他在那里替自己抵御曹操,刘备与曹操矛盾颇深,他是不会轻易投降的,有他替自己把着北大门,西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此看来,刘璋如意算盘打得很精。
然而“洪洞县里无好人”,深谙权谋的枭雄刘备进益州后能否完全听命于自己呢?刘璋却没有考虑得那么周全。
张松、法正在刘璋手下均不得意,对其怨气冲天,都是些不惜卖主求荣的人,法正到荆州后,就极力撺掇刘备谋夺益州。刘备听后,正中下怀,便跟着法正沿江西上,准备入川。
行到涪州(今四川绵阳),刘璋已经在此恭候。还借给他许多兵马,赠予其粮饷物资,请他率领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境内)的守军往北进攻汉中张鲁。
此时的刘备麾下已有三万兵马,他却不立即进攻张鲁,而是屯扎在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境内),对刘璋部将大施恩惠,以收买益州人心。
当刘备和刘璋在涪州相会时,张松、法正和刘备的谋士庞统(字士元,号凤雏)都劝他在接风宴上袭杀刘璋,全取益州。刘备却考虑的更深一层:杀刘璋容易,但如此仓猝行事,益州军民怎会心服呢?所以他没有采纳这三人的建议。
曹操本来计划亲自率军西攻张鲁,正在紧张的做着战前准备之时,西凉军阀韩遂、马超突然举兵反叛。曹操率军西征,不久就击溃了韩、马,平息了西凉之乱,然而却耽搁了进攻张鲁、袭夺汉中之事。
到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又统大军去攻击江东孙权。刘备乘机对刘璋说:“曹军东征,江东危矣!孙权派人前来求援,我和他本是盟友,唇齿相依,救他就是自救。况且关羽在江陵 一线和曹将乐进对峙,如果不去救援,关羽失败,益州就会立刻受到曹军的威胁”。
他请求刘璋再借一万兵马,和一批军资器械,以便东还回援荆州。他还给刘璋分析说,张鲁只能据守汉中,绝无进攻益州的实力和胆量,不足为虑。刘璋拨给他四千军士,粮饷军械减半拨付。刘备不过是借机恫吓刘璋罢了,再以此向他索取兵马物资,并不是要真的要率军东归,张松却沉不住气了,他去信催促刘备,说大事眼见可成,却为何舍之离去?
张松的兄长张肃,见弟弟私通刘备,引狼入室,怕他连累家族,便向刘璋检举揭发了张松的图谋。
刘璋大怒,捉拿并处死了张松。他还传令给各关守将,严禁他们和刘备私相往来。
刘备就借机佯装动怒。 他不再藏着、掖着,准备公开夺取益州。谋士庞统给他献上三条计策:上策是暗中挑选精兵,直捣成都。中策是假装真的要率军东返,待白水关守将杨怀、高霈前来饯行时,将其一举擒拿,再兼并其军,事成后再行往攻成都。下策是退军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会和荆州人马,再相机而动,谋夺全川。
刘备仔细斟酌,觉得庞统所出上策还是和当初劝他在涪县盟会时攻杀刘璋是一样的,解决刘璋固然容易,但益州军民必然不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不得不考虑啊。上策解决问题虽快,但容易节外生枝,恐生更大变故;至于下策,退军白帝城,把已经入川的机会放弃了,就等于放弃了夺益州的主动权,基本可以不考虑;所以最后刘备采纳了庞统提出的中策。
他假装要率军东还,白水关守将杨怀、高霈闻讯果然前来送行,他俩一到,立刻就被拘押了起来。
刘备迅速进入白水关,把关内守军都收编了,他将白水关将士们的眷属都扣为人质,然后挥军占据涪县。刘璋派大军前来讨伐,不是被刘备击败就是归降于他。
刘备乘势围攻雒州(今四川广汉),雒州守将是刘璋之子刘循,因利害关系,他拼死坚守,刘备久攻不克,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天才攻破此城,整整攻了一年才下。雒州一失,成都无险可守,刘备就挥兵进围成都。刘璋见刘备大兵压境,自己手中已经没有援兵可调了,他据守了数十天,自知无力抵御,就开城投降了。于是刘备就取得了益州全境,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定下的战略计划,基本实现了一半。值得一提的是,谋略奇才庞统在攻雒城时中流矢身亡,年仅36岁。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庞统号凤雏,孔明号卧龙,二人皆三国名士,智谋超群。
刘备志向远大,时逢汉末乱世,有称霸天下之雄心,刘备有福,先得卧龙,后得凤雏,两位当世奇才,皆为其所用。
有先来,有后到,孔明先事刘备,孔明一生谨慎,他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刘备,刘备在筹划军事上,便不会轻易行冒险之举动。
庞统后事刘备,在刘备的心目中,孔明与庞统相较,前者多一些,受到信用,庞统恃才有傲气,誓要与孔明争高低,所以立功心切,计出偏向于军事冒险。
刘备取益州,庞统献计,上计有军事冒险倾向,含赌徒心理。中计可进可退,稳妥而风险小。下计不思进取,拖延时日失策。
刘备用庞统之中计,是谨慎的考虑,庞统献上计,是急功之表现。
刘备取川,孔明虽在荆州后方,仍然密切关注,前线的军事,孔明曾飞书劝诫,进兵,宜稳扎稳打,切忌冒险。
而庞统却认为,这是孔明嫉妒,怕自己立了大功,所以有此劝诫之话。
结果,庞统贪功急躁,带兵冒进,致有落凤坡之难。
刘备在战略上,胜于庞统,在战术上,输于庞统,刘备取益州用中计,而不用上计,乃为多受孔明,的思想熏陶所致呢!
庞统号凤雏,孔明号卧龙,二人皆三国名士,智谋超群。
刘备志向远大,时逢汉末乱世,有称霸天下之雄心,刘备有福,先得卧龙,后得凤雏,两位当世奇才,皆为其所用。
有先来,有后到,孔明先事刘备,孔明一生谨慎,他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刘备,刘备在筹划军事上,便不会轻易行冒险之举动。
庞统后事刘备,在刘备的心目中,孔明与庞统相较,前者多一些,受到信用,庞统恃才有傲气,誓要与孔明争高低,所以立功心切,计出偏向于军事冒险。
刘备取益州,庞统献计,上计有军事冒险倾向,含赌徒心理。中计可进可退,稳妥而风险小。下计不思进取,拖延时日失策。
刘备用庞统之中计,是谨慎的考虑,庞统献上计,是急功之表现。
刘备取川,孔明虽在荆州后方,仍然密切关注,前线的军事,孔明曾飞书劝诫,进兵,宜稳扎稳打,切忌冒险。
而庞统却认为,这是孔明嫉妒,怕自己立了大功,所以有此劝诫之话。
结果,庞统贪功急躁,带兵冒进,致有落凤坡之难。
刘备在战略上,胜于庞统,在战术上,输于庞统,刘备取益州用中计,而不用上计,乃为多受孔明,的思想熏陶所致呢!
《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是败战计中的其中一计。何谓走为上计?一一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常失也。译为: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在战争中,走为上计有主动走和被动走之分。1、先说说主动走,主动走就是主动撤退;主动走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战机,掌握战争主动权。电影《南征北战》就两句台词: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大踏步的前进。电影《战上海》中也有我军主动“走"的打法,为了保护上海免受战争的破坏,主动放弃进攻,把敌军从城中引出到郊区,然后把他消灭。在井冈山反围剿中,毛主席就曾经用“敌进我退"的走为上的战法,把国民党的几十万部队拖得疲惫不堪,然后再“敌疲我打",最后就是“敌退我追",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2、被动走。被动走就是在放弃不利于己方的战场,为了摆脱危局,避免伤亡过大或被敌方“包饺子"而全军覆没,这时必须果断下令“走",突围!杀开一条血路,留得青山在,何患无柴烧!长征大概就是属于此种被动的“走为上计"吧。三国时孔明率兵第一次北伐,当街亭要冲被司马懿占领后,为了减少更大的伤亡乃至全军覆灭,不得不走,还几乎走不脱,只能并用“空城计",才能全身而退。此时的“走为上计",不得不说是败战计中的一种上上之计。
《史记》记:楚军大败汉军。刘邦偕同几十骑人趁乱溜走,想经过沛去接取家眷,而楚也派人到沛去掳掠刘邦的家眷,家眷们于是都狼狈逃散。刘邦在途中遇到他的嫡长子后来的孝惠帝刘盈和长女鲁元公主,就用车载着他们一起走。楚军骑兵疾追过来,刘邦慌急,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掌管车马的太仆下车把两个孩子收载起来,这样接连发生了三次。
《三国志》记:“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
项羽百战百胜而一夕之败则身死,汉王战则多败而必得天下;刘备前半生如浮萍一样飘来荡去,经常逃亡,最终却能立国称帝。每个成功者的一个必然的特征就是,活到了成功的那一刻。不然命都没有,任你再高的计谋又有什么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名不虚传。
至于刘邦、刘备弃家一事,项梁有言:为天下者不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