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刘备是一个比较有仁有义的人,从人品上说,是比较好的。与曹操相比,刘备很少擅杀臣僚,更没有滥杀无辜。他的名声是比较好的,可以说好名声就是他的政治资本。刘备对待部属宽厚,对待百姓则仁慈。后来他能成就帝业,不能不说与得民心有关。
不过,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利益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刘备也有厚黑的地方。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借荆州不还,一个是巧取豪夺益州。
荆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南郡,治地是江陵,控制长江的上游的水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个地方,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借给刘备的,用以抵御北面的曹操。
然而,刘备借了南郡后,就将其视为自己的地盘。当时孙权计划袭取益州,刘备跳出来反对,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与刘璋乃是同一阵线,怎么可能内斗起来,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呢?况且我与刘璋是同族,共同辅佐东汉朝廷,恕我不能从命。”由于刘备控制长江的水道,东吴的水师无法西进,最后夺取益州的计划落空。
倘若刘备真的如自己说的那样充满正义,孙权也就忍忍气、吞吞声得了,只是刘备偏偏干了不公道的事,他不让孙权占领益州,只是为了自己独吞益州罢了。
益州本是刘璋的地盘,由于受到汉中张鲁的威胁,刘璋便邀请刘备入蜀,帮助抵御张鲁。刘备带了三万多人入蜀,受到刘璋的热烈欢迎。接待刘备的规格是空前的,双方士兵欢聚一百天,天天有酒有肉,不亦乐乎。刘璋觉得还不够,为了彰显诚意,他还调拨一部分兵力给刘备,并提供大量的车马、盔甲、器械及其他物资。
刘备所部吃喝三个多月,个个生龙活虎,斗志高昂。他开始做出进攻张鲁的样子, 把军队开赴葭萌,不过并不进攻,只是虚张声势。对刘备来说,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消灭张鲁,而是如何找到理由推翻刘璋,取而代之。
刘备拿着刘璋赏赐给他的巨亿财物,对百姓广布恩德,收买民心。刘璋出钱,名声都落到刘备头上了。很快,刘璋发觉有点不对头了。自己钱也花了,兵也给了,粮草也提供了,可是刘备却慢条斯理,不急着攻打张鲁,这怎么回事?
不久后,刘备借口要返回荆州,抵御曹操。刘璋急了,自己花了血本请刘备前来剿灭张鲁,岂料费了许多钱财,一枪未放,刘备就要打道回荆州去了,这是哪门子事啊?不仅如此,刘备还狮子大开口:我回荆州打曹操,就是帮你守住益州大门,所以要拨给我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粮食物资。
刘璋傻了眼,他那心情,就跟今天借钱给人的债主们一样,本以为自己是老大,最后发现是苦逼。你不追加投资,以前的投资全泡了汤,你要追加投资,又怕被套住。所以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放债的成了孙子,借债的反成了大爷。没有办法,他勉强同意拨四千人给刘备,至于粮食物资,减少一半。
说实话,刘璋仁至义尽了。
但刘备分明是找茬的。遇到找茬的人,那就没任何道理可说了。刘备翻脸了,他怒气冲冲地对手下的将士们说:“我为益州讨伐强敌,各位殷勤劳苦,可是刘璋都只知收敛钱财,如此吝啬,凭什么让人为他卖命呢?”
这个时候,刘备图穷匕首现,暴露他真实的意思,他来不是要帮刘璋,而是要夺益州。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刘备最终以武力夺取益州,而刘璋引狼入室,最后成为失败者。
从巧取豪夺益州这件事看,刘备做得不地道。但是我们很难以常人的眼光来评判这件事,因为政治本来就是充满机谋。
在夺取益州后,刘备还赖在荆州不走,并不归还南郡等地。当初刘备拒绝孙权入益州,借口是自己与刘璋同族,怎么能坐视刘璋被消灭呢?如今自己反倒消灭刘璋。因而孙权大怒道:“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孙权又一次伸手要讨回荆州。刘备耍赖了,他找了个理由:“我要进攻凉州,等攻下凉州,一定交还荆州。”孙权恨恨地说:“不想还就说不想还,空口说什么白话,不过就是想拖延时日罢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备厚黑的功夫,还是很扎实的。不过我不想贬低刘备的为人,因为在政治上能站得脚的人,肯定不是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给予理解的同情,要有所作为,有些事不得不为。
刘备的假仁义哪里需要印证。自古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刘备既要争霸天下,那就说明他既非善类,也无真情,更不仁慈。否则,他不可能在天下大乱之时,数易其主的情况下活到了最后,早就为仁义殉葬了。
(织席贩履时的刘备)
刘备的假仁义,最登峰造极的作为,就是在曹操南下攻取荆州后,刘备裹胁着新野和襄阳的几十万百姓和他一起南下,让这些百姓做他的人肉盾牌,却宣称是百姓自愿跟随。等到曹操的追兵一到,他立刻扔下百姓,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管,撒丫子就跑,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同时也把一个残暴不仁的大帽子扣在了曹操头上。
(称帝的刘备)
刘备的假仁义迷惑了许多人,也让许多真英雄对其不齿。所以在刘备攻下益州和汉中以后,迭遭致命的背叛。荆州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断送了关羽的性命和荆州全境。范疆、张达的背叛断送了张飞的性命。孟达的背叛让蜀国丢失了上庸各郡,夷陵之败后又有了黄权带领水军投魏。可以说刘备的蜀汉就是在这一系列背叛中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契机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