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小成本反映“末日”的类型电影,《末日危途》、《艾利之书》中构建的荒凉景象已经造成悲凉的末日情绪,我们看到的是孤独和无助,而《末日病毒》则在风光旖旎的天地间呈现出来的是残忍和无奈。过去的很多同类电影中,往往会表现在绝境之中人的良善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彰显人性的光辉,《末日病毒》更多的是利用无情的环境把人身上的残忍和痛苦逼出来,在《末日病毒》中除了哥哥的强硬本性之外,弟弟的前后变化就是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 病毒的传染性和不可治愈性,决定了受感染者只能等待死亡,而与之关系亲近的人将面临着艰难选择。本片中的哥哥是逃亡四人组中的核心人物,他是这次逃亡之旅的主导。一路之上,他决定着团体的行动以及路上所遇到的处在弱势地位的人的生死。在求生的本能下,他的表现相对要残忍很多,
他曾抛弃被感染的父母,他决定扔下无药可救的小女孩和她的父亲,也是他最后把被感染的女友赶下了汽车。从人的意义上讲,他是野蛮和无情的,在危难之下他放弃亲情、爱情和基本的同情心,但是从生存的角度去看,他又是理性和顽强的,因为在没有任何救助措施的情况下,他即使不做上诉行为也救不了任何人反而会让其他人受到感染。事实上他只是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即使普遍的道德观念亦不容易厘清他行为的是与非。这种情况只有在他后来为争夺汽油而枪杀了两名妇女时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那时他已经在主动剥夺他人的生存权了。这一点,从他赶女友下车已经埋下了伏笔,最终影片为了捍卫人性必须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底线而让他受到了弟弟的审判。但是谁都知道,在实际情况中,结局未必能如电影这样遂人心愿。
华丽的末日,凄惨的抉择 一般而言,涉及到末日题材的电影,总是刻意制造灰暗的画面、混乱不堪的背景,而阴晦的天气和颓废的人物也是影片的主要元素。近期具有这样典型特征的电影就有《末日危途》、《艾利之书》等好几部,然而这部《末日病毒》有些例外,片中的末日世界基本上是以鲜艳的画面构成的,看不到太多衰败景象,显然本片不是以血腥和恐怖等与灾难直接有关的元素来博取关注的,而是更多地探讨隐藏于人性深处的复杂性,那些发生在美丽背景下的人伦惨剧或许更加令人心悸。 由于病毒的突然爆发而引起城市人口的大量感染和死亡(有些电影中会异化为僵尸),
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寻找出路,这大概是此类影片的基本模式:病毒肆虐 公路逃亡。但是过去的大多数病毒类型片往往会从病毒的起源详细说起,更多地是追究引起灾难的人为因素,意在解释科学发展和人类贪欲所造成的“人祸”,具有警世意义,比如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恐怖地带》。而越来越多的小成本末世电影往往对病毒起源“语焉不详”,经常从电影开头就将人从平时的群居状态中剥离出来,置身于人烟稀少的荒芜环境中,例如本片开始就是一个漂亮的倒置镜头,镜头中是一辆狂奔在荒野中的汽车。当人处在生存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时,个体的人就会暴露出最本质的内心,人性的挣扎和碰撞成为了此类影片的表现重点。
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核、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对生存环境的不安全感,这是《末日病毒》这类电影产生的认识根源。虽然人类文明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但是涉及到具体的个体时,人性往往会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不是身在其中始终无法肯定个体行为在危难之时的确切反应。地震、洪水、海啸等频繁的地球灾难中,有舍己为人的义举,也有违背道德和良心的可耻行为。在平时说一两句符合道义和良心的话非常轻松,但在生死之间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困难,它将衡量个体的最终价值所在。
《末日病毒》中残忍地抛弃了女友的哥哥固然不值得同情,但是此前一直恪守基本道德和人伦的弟弟最后也不得不枪杀了哥哥。当我们处在他们的境况中时,对女友、对父母、对兄弟是选择生死不离,还是为了生存而做出理性而残忍的决定呢?请不要着急着做符合道德和人伦要求的正面回答,慷慨陈词和侃侃而谈一点都不难,难得是在真正的危局下在生命存亡之时,依然有勇气做出正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