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普法,说说钓鱼,谈谈野钓,以目标对象鱼为青鱼、草鱼、鳊鱼等大体型鱼为主线浅谈一点个人观点。
鱼谚有云:“春荤夏素、秋香冬活。”
初夏季节,气温有较大程度的回升,但不够稳定。鱼的吃食偏好呈现由荤到素的变化趋势。
最高气温15℃以下,本味偏腥,做窝不易过大,第一次打窝,拳头大小的饵团,不易超过4团,窝饵以麸皮、玉米渣(如:渔人谷擒草、窝霸、草霸、青草鳊三合一)、商品颗粒饵,(如:渔人谷青草鳊颗粒)为主,饵团中可以适量增加剪碎的活蚯蚓。此后,每1-2小时续窝一次,以鸡蛋大小为宜。钓饵可以蚯蚓为主,每钩穿刺3-4条为宜,保持蚯蚓的活性,如果小鱼闹窝,即使调整,改挂玉米粒或皮筋颗粒,以单次挂钩1-2粒为宜,钩尖应保持外露,有助于扬竿刺鱼。
最高气温15℃到最高气温25℃,应逐步减少腥味味型饵料的配比,尽量不带腥,除非基本没口。第一次打窝,应增加到打八团拳头大小的饵团。窝饵基本上玉米或颗粒和麸皮对半,或玉米、颗粒略多为宜。钓饵主要以玉米、颗粒为主,没口的话,再试试蚯蚓。
最高气温25℃以上时,青鱼、草鱼、鳊鱼的活性、食量均大幅上升,此时饵料味型应完全以本味偏淡香为主。应以“打大窝,钓大鱼”为主导思想,“要想鱼上岸,就拿粮食换”。此时,第一次打窝,应以“斤”为单位,大约打下去2-3斤窝料,且主要以玉米、麦子为主,回归自然,玉米可用啤酒提前12小时泡发,且一大半老玉米,一小半嫩玉米,味型主要以淡雅香为准,饵料味型不宜浓腥刺鼻。麸皮类的饵料,就不用打了。在做钓时,以麸皮包玉米,1小时左右补窝两拳头大小的饵图。钓饵,以玉米、颗粒为主。
此外,还应注意水的肥瘦,改变饵料的味型。肥水用腥臭饵,瘦水用清香饵,同时还要讲究“浓引轻钓”。
钓鱼是个技术活,要灵活应变,根据气温、水情、目标鱼密度和大小适当调整饵料和钓具及钓法,讲究一个“变”字才是王道!
乌云终将散开,疫情终将退去!欢迎各位网友来大江大湖的大武汉,打大窝,钓大鱼。
最后晒一晒笔者2018年在武汉后官湖皮四海水域钓的几尾40-50斤的小青鱼。
初夏钓鱼的话,好钓带点腥味的,早晚比较好钓。春钓汤,夏钓缸!最好我觉得蚯蚓饵料搭配着钓!因为饵料的话可以起到打窝的作用,但小鱼会比较多比较麻烦,而蚯蚓红虫的话可以钓到比较大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