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出自龙亢桓氏,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算是豪族之一,但远不是世家大族。西晋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是桓范,就是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时坚决跟曹爽这个草包一起的那位,算是魏国的忠臣。个人认为,桓温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表达的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愤懑。论才干,他本来可以做出开国建邦的大业,但在极端讲究门阀政治的那个时代,自己只能成为“乱臣贼子”了。就算后来他的幼子桓玄称帝,也只是成为了一代而亡的短命王朝。自始至终,他们家更多的是以军功立于当时,与“魏晋风流”显得格格不入。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一代枭雄桓大将军曾经悲愤的说到。西平巴蜀,北伐中原,托孤大臣,擅行废立,立大功于当时,留恶名于万年,生前的一句悲愤之言竟成身后永世之纎语。
依据魏晋时期的风气,像桓将军这样的人一定有不凡之处,而且必定有人能慧眼识珠,早早就断定他的将来。史书也这样记载,桓温出生不久,当时名士温峤就放出话来:“这个小子不平常。”(真英物也。)长大之后,他也真让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不同凡响。
桓温的父亲是前面提到的桓彝,也是一位名士忠臣,后因战乱被江播杀害。此时桓温才十五岁,枕戈泣血,立志复仇。三年之后,江播死去,灵堂之中桓温来吊孝,江播的三个儿子暗藏利刃,防备桓温,最后桓大公子手段高明,以一敌三,痛杀杀父仇人之子,名声大震。
当时的皇帝晋明帝闻知有如此勇猛的孝子,立下大喜,将自己的女儿南康长公主嫁与这位烈士后代,加官进爵,高调入仕。由于是当朝驸马,自己又自负雄才大略,没有用多长时间,桓温就已是东晋王朝的重臣名将。
趁着当时战乱不已,群雄竞起,一直以王敦、刘琨自诩的桓温自然想一展雄才,建功立业。多次领兵征战,威势日重,引来无数人投效,也引来众人侧目,“篡位”之名同样尘嚣甚上。可是,尽管后来他行伊、霍废立之事,却始终保留了晋室江山,只因临死之时所上的求加九锡奏表而为史家诟病,未免不值。
桓温一生自命英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性情毕露,毫不掩饰,有时竟显得可爱。他流传下来的故事也颇值得玩味。北伐中原时,桓温兵败撤军,看到以往所栽的柳树已经长大,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罢竟然折柳流涕,唏嘘不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篡位的奸臣。他最崇拜东晋的北地孤臣刘琨,北伐时曾经遇到刘琨府中的老妪,这个老妪告诉他他与刘琨“甚似”,大喜之下桓温精心打扮,整理衣冠,再叫老妪来看,没想到老妪这次说:“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总之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气得他倒头就睡,几天没缓过来。他一生节俭,每次吃饭都只是粗茶淡饭。路过另一位大奸臣王敦的墓地时,还惺惺相惜的说:“可人,可人。”
自己的老婆是当朝公主,桓温就算再是雄豪,也不敢造次,反倒被这位金枝玉叶制住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专门在“贤媛”里记载了这位公主的故事,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她在家的威风。“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着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堂堂大将军,收容个降女都不敢,被老婆知道了,携刃杀来,也不见桓温任何动作,在家里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或许,桓温怕被老婆赶出家门,所以一直没有夺取司马氏的江山。
要深入理解那个门阀政治的时代,必须推荐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
这句话是东晋权臣恒温说出的。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某天躺在床上对亲信道:“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所笑话。”他霍然坐起,又接着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346年,桓温出兵灭蜀,第二年灭亡成汉政权,声名大振。不久后赵发生变乱,桓温欲乘机北伐,乃上疏请求出征,但朝中大臣害怕他独揽朝政,便教唆皇帝不批。
公元354年,桓温才得到出兵的机会,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随着第三北伐失败,以前积累的英名也没了,虽然他仍掌握大权,但朝中暗中讥笑他的人很多。于是,桓温策划废黜晋废帝司马奕,然后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晋简文帝。可司马昱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然而他只在京城待了十四天就因患病离开了。同年七月,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