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指的是镐京,而洛邑是成周。后来平王东迁,洛邑就成了周唯一的京城,所以后来的洛邑也被称为“宗周”。但是在王子朝之乱以后,由于周天子威信进跌落到极点,所以各国诸侯在私下里都蔑称周天子为“成君”,也就是“成周之君”。
周作为天下共主,所控制的族群、邦国之众多,幅员之辽阔广大,都是历代先公先王们所想象不到的。然而刚刚一统天下的周朝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商的势力尚存。比如《史记・周本纪》就记载武王返回宗周,也就是镐京之后,几乎夜不能寐,于是周公前往问候,武王告诉兄弟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所谓名民三百六十夫,是指在血缘组织上与殷人有联系的无数个族群、邦国,这些族群或邦国既没有商朝的显赫,却也实力未受损失,这使周武王感到上天赋予周人的礼物——王朝的天命,尚未能落袋为安。因为东方有太多的“实力派”仍旧承认商朝。 于是周武王带着这样的忧虑,在伐纣两年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武王的忧虑马上便成了现实,在武王崩后,纣王之子武庚立刻策反对成王周公叔侄不满的管叔、蔡叔以及仍旧效忠与商朝的诸侯开始反扑。周公率军东征,杀武庚、诛管蔡,并营建洛邑为成周,也就是周朝在东方的陪都。成周洛邑又被称为“中国”, "中国"最初之意,是周人指商的"中央之邑",并逐渐扩大到整个商人的势力范围。与之相应,周人一直将自己的本土岐、镐、丰一带称为"西土",而从不以"中国"自居。著名的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这个中国就专指成周。
至于“赫赫宗周,褒姒亡之”,是指的周幽王因宠爱褒姒,从而废长立幼,引发了太室之盟中诸侯纷纷倒戈反水的事件。由于周幽王的孤立,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宗周镐京被犬戎攻破,而幽王也死于乱军之中。
周幽王遇害之后,废太子被申许鲁卫晋郑等诸侯拥立为天子,并迁都成周洛邑,是为东周之始。但另一部分诸侯则拥立了周幽王之弟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注意,携王是周平王在后来给的恶谥,而余臣的封国-莫国(今河北任丘)给其的谥号为惠。故而,也被称为携惠王。
周携王当政,一度威望甚高,深受国人及诸侯的拥护。但周携王的地盘却毗邻于晋,在晋国的周边出现强大的王权,必将成为晋国开拓疆土的障碍。故而,趁周携王出巡之际,晋文侯以其“僭越天子之号”为罪名将周携王袭杀。此后周平王的王位,才渐渐获得诸侯们的承认。而周平王东迁,其中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未能获得宗周百姓的拥护与承认。
宗周金蚕。
宗周短剑。
宗周宫殿复原。
我也好奇,他们说宗周和成周一个西安一个洛阳,成周是洛阳,从周成王(周第二代王,武王姬发子)就开始修建并定都,一直到幽王,都有王居于成周的记载,那么问题来了,“平王东迁”是迁到哪里去了?从洛阳到洛阳?
正解是姬兴于周原,是为宗周,意即周室祖地;都于关中,是为成周,意为成为周地或者成王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