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人中有大量越剧迷,也不乏有能登台演出的越剧团体和大量票友。这都是越剧前辈辛勤耕耘的结果。北京,50年由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的上海东山剧团赴京演出。52年徐玉兰、王文娟、周宝奎、钱妙花、徐慧琴的玉兰剧团集体参军,组建总政越剧团。演出"梁祝"、"西厢记“。53年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的华东越剧团参加全国汇演"白蛇传“、"梁祝"。56年金雅楼、金月楼四姐妹及筱灵凤、筱湘麟的武汉越剧团赴京演"红楼梦“、“沉香扇"。周总理、夏衍夸17岁的赵志萍把黛玉演活了。当年裘爱花、筱少卿、邢湘麟的天津越剧团也演出了“红楼梦"、"孟丽君"。后来尹桂芳、徐天红、许金彩的芳华越剧团。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的南京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潘笑笑的合作越剧团也相继进京。每次都安排在老长安剧院和金鱼口的剧院(都是平时梅兰芳、马连良演出的场所),都能满座。不少观众往返要倒一个多钟头的公交。58年将上海光明、合众、天鹅越剧团部分演员支援北京成立了煤矿越剧团,有陈少鹏、裘绿琴、应菊芬、丁苗芬等名角。又补充了湖州越剧二团。这就是文化部红旗越剧团的前身。59年上海越剧院以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陆锦花、吴小楼的一团支援北京,成立了北京越剧团。这些老演员都为把越剧推向北京作了贡献,特别是丁苗芬培养了许多越剧新苗。 天津是49年,焦月娥、屠笑飞、谢素云带班打入劝业场。50年许金彩、陈佩卿的新新剧团,51年裘爱花、筱少卿、邢湘麟的剧团长期演出,组成天津越剧团。所以也有很好的环境氛围。正因为越剧站稳了脚跟,一片繁荣,天津当地有三个唱北方曲艺的小剧团,干脆添置布景剧装,用普通话对白,演越剧,名曰“北方越剧“。其中最有名的是"互助北方越剧团"。五六十年代的老演员为把越剧推往全国,功不可没。像武汉市五十年代初出现三足鼎立,金氏姐妹的剧团,史翠贞、张湘卿的剧团,竺喜娟的剧团,三个大剧团並立。还加新市场有个小班子。也出现60年武汉越剧团分两个团同演'红楼梦“,排队购票,限购四张。
是的当然,我就是北方人,我喜欢越剧,喜欢茅威涛,曾携一家大小去首都追剧。当然这也和我从小喜欢传统戏剧有关,我的姐姐是戏曲演员,小时候经常带我去排练现场,我对那些华丽丽的戏服和所谓头面痴迷异常,我也喜欢豫剧,虽然我不是河南人,喜欢评剧,喜欢看戏剧戏曲类的书籍,喜欢收集戏剧周边的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