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1908年登基,1912年就被迫退位了。溥仪剪辫子的最直接原因是受到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
溥仪退位后,根据清室与民国政府达成的优待条款,溥仪还保留了皇帝尊号,允许住在紫禁城,过着“小朝廷”的生活。1919年3月4日,由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的建议,经过当时民国总统徐世昌的交涉,英国人庄士敦开始给溥仪教英文,一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军队驱逐出紫禁城,前后有5年时间。
其实,庄士敦不仅单纯给溥仪教英文,还给这位年仅14岁的“逊帝”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兴趣,生活习惯也逐步西化了。
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只因庄士敦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我这才明白脑袋后的这东西确实不雅观,立刻毫不犹豫地把它剪掉了,和谁也没商量”。这事发生在庄士敦和溥仪接触不到一年的时间。可见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之大。
庄士敦后来在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中也提到了这件事。他说,溥仪一天突然下令让太监剪断他的辫子,太监害怕不敢做,还恳求“皇帝”不要为难他。之后,溥仪一个人在另一间屋子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溥仪剪辫子的大胆之举无疑对当时清朝遗老们和整个社会的震动是极大的。薙发留辫曾经是满族男子的传统装束,自1644年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二百年来也成为全中国男性的标志性特征,成为清朝统治的一个符号。清朝统治被推翻后,国人掀起了一场剪辫运动,迎接民国时代的来临。不过,紫禁城内依旧是辫子世界,民国政府曾经请清室协助劝说旗人和紫禁城的人剪辫,很多人借口在宫中做事而拒绝。现在连满清王室的最高代表溥仪都断然舍弃具有象征意义的辫子,对那些怀念清朝统治的遗老们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一些“老臣”为此痛哭流泪。溥仪带头剪辫后,几天内,除了几个清室内务府“大臣”和溥仪的几位“帝师”外,紫禁城中有上千人仿效“皇帝”把辫子剪了。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的账号,也欢迎评论转发。
这是帝师庄士敦先生长期宣传西方文明的结果,溥仪剪短发、着高级西装、戴名表、喝咖啡、去起士林吃西歺、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都是受了庄士敦先生影响。此时溥仪早退位,无人敢进言。回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