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因而古今中外皆有庆贺生日的习俗。 不过, 处于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生日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人们就开始重视长寿了。当时在酒席宴会上,有晚辈向长辈敬酒祝寿的做法。 不过这并非后来流行的做寿礼仪。在 《诗经》 中有许多 “ 寿比南山” 、 “ 万寿无疆”等祝颂之词。
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做寿习俗的雏形。 据当时《颜氏家训》 云, “ 江南风俗” , 在子女周岁时, “亲表聚集, 致宴享焉” 。 此后, 每遇生辰, “ 尝有酒食之事” 。明代学者顾炎武考察认为:“ 生日之礼, 古人所无” , 至 “ 齐、 梁之间” , 乃行此礼。 说明在南北朝后 期, 民间庆贺生日渐成习俗。
到了唐代, 做生日之风逐渐兴盛。唐人封演 《封氏闻见记》 说:“ 近世风俗, 人子在膝下, 每生日有酒食之会” 。可见,在唐朝, 子女已广泛为父母的生辰做寿了。 如太尉西平王李晟过生日, 已出嫁的女儿回家来祝 寿, “ 中堂大宴” , 好不热闹。《金华子》 卷下记文士李郢在外地, 急于赶回 家, 为妻做生日, 中途为友人挽留。 于是赋诗 《为妻作生日寄意》 :“鸳鸯交颈期千岁, 琴瑟谐和愿百年。 应恨客程归未得, 绿窗红泪冷涓涓。” 这些事例说明, 唐代做寿庆贺, 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发端于民间的庆贺生日的习俗 , 很快便为上层统 治者所接受并迅速演进,甚至为某些达官贵人谋取贿赂的方法与方式。例如, 唐朝有位张县令公然告白, 某月某日是他生辰, “ 诸县人不得献送” 。 县吏们会意, 届时, “ 各持缣献之, 曰续寿衣。 宰一无所拒。 这是借生日之名, 肆意搜刮吏民的典型事例。
到宋元时期, 做寿习俗进入了发展阶段,做寿活动更加频繁隆重。著名文人陆游、 文天祥、 辛弃疾、 李清照、关汉卿、 元好问等, 都作过不少祝寿诗词。 内容涉及父母寿、 友人寿、 自寿、 妻寿等各个方面。 做寿的年龄有五十、 六十、 七十、 八十等各个层次。 做寿的规模越来越大, 布置寿堂、 子孙拜寿、 同饮寿酒, 气氛相当热烈。从大量流传于世的祝寿诗词中看出, 当时社会做寿习俗已广泛流行。清人赵翼在 《陔余丛考》 中说:“ 寿诗盛于宋, 渐施于官府。”
做寿习俗发展到明清, 达到鼎盛时期。 无论是做寿的规模、 贺礼的份量和形式, 还是做寿的普遍性,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做寿习俗的发展,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我国特有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忠孝观念的深入人心, 是做寿习俗盛行的社会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两千年之久, 关键在于盘根错节的家族社会和宗法制度。 宗法家族制度的形式是同居共财, 聚族而居, 每个家族如同一个小社会。 其中辈份最高年龄最长的人, 便是本族的 “ 皇帝” , 他掌握着族人的命运。 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和睦, 形成了宗法精神 , 其核心是孝 (子女对父母)、 悌 (兄弟之间)、 贞 (妻对夫)、 顺 (媳妇对公婆)。 其中 “ 孝” 则是核心的核心。早在周朝初期统治者已认识到, 国家的稳定 , 首先是家族的稳定。 而推行孝道, 则是稳定家族生活最 有效的手段, 因此极力予以提倡。 嗣后, 孔孟及其门 徒, 对孝的定义、 内涵、 目的、 作用又作了规范 。 将孝道列为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作为修身、 齐家、治国的首要条件。 至孝之人, 可以通过举孝廉而进入仕途, 有的受到皇帝的嘉奖, 甚至载入史册而流芳百世。 由于孝道的深入人心, 对父母长辈, “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等等, 已成为孝子们的自觉行动。 在长辈生日这天, 举行较热烈的做寿活动, 使其精神得到愉悦和满足, 又祝福其健康长寿, 无疑也是孝道的内容之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六十是耳顺之年,是花甲之年,也就是意味着一个人步入了老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所以国家规定60岁以上就是老年人,而老人60岁的生日也必须做大寿,为他们庆生;对于中国来说,“六”本身就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六六大顺什么的,也有六十一甲子之说,因此,一个六十也正是一个轮回,一个新的开始,09年又是改革开放30 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60周年要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