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刀客,总会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行侠仗义的一类群体,他们往往以刀为武器,身穿素亦,头顶草帽,或有的打家劫舍,或有的劫富济贫,但这只是小说带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陕西刀客”也称“关中刀客”,是真实存在过的一类群体,说是江湖侠士也可,说是盗匪流寇也罢。这类人中出现过民族英雄,也出现过人渣败类。
刀客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刀剑历史发展悠久,但二者却有着很大区别,剑在中国自古象征着正义和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剑作为礼器存在,因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被证明了并非最佳的武器选择,但由于剑的造型华丽,剑锋威严,因此逐步向礼仪性、装饰性方向发展,因此在古代众多帝王将相以及文人墨客会选择佩剑,即彰显身份,又华丽多彩。
而刀自古以来被证明是良好的作战武器,历朝历代的刀具发展都要比剑更胜一筹,从战争中走来的“刀”就成为杀伤性的代表,故而江湖之人选择佩带具有“百兵之胆”之称的刀,更加符合他们的侠士身份,也符合他们血雨腥风的生活。舞刀者,刀风呼啸,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故而刀客也塑造出了勇者形象。
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佩剑,到侠肝义胆的江湖之人佩刀,对比之间就能看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佩剑者乃上流社会居多,佩刀者乃绿林阶层居多。当然,在绿林之中佩剑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剑术造诣很高,这类人也有剑客之称,而刀法造诣出类拔萃者称之为刀客。
陕西刀客
陕西刀客的历史追溯要到清末民初,即《陕西省志》中记载的“刀客会”。这个组织的诞生源于清中期的社会秩序失控,社会阶级矛盾逐步突出,再加上天灾人祸,经济凋敝,陕西出现大批本地失业破产者和外地流民,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古以来流民逃往关中的现象很多,而这些失业破产者和流民生活无所寄托,刀客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继而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组织。他们自诩以侠义之士,又以潼关地区特产的“关山刀子”为武器,这种长约3尺,宽不到2寸的刀造型比较特殊,刀锋锋利,极具杀伤力,这个群体因组织名称为“刀客会”,故而成员皆被称作刀客。
“鄙意以为最可恨者,惟蒲城刀客,逗留乡镇,交通路役,招场窝赌,昼则为匪,夜则为盗,实为地方大害。”——《复毛明府书》
陕西刀客大约产生于清咸丰初年,主要成员实际上就是一些底层农民、失业工人以及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形势比较松散,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有组织行为,往往三五成群拜个大哥为首领,占个山头为据点,主要有红钱和黑钱等支派。多有扰乱社会治安,打家劫舍,劫掠往来客商的行为,故而被清政府称为“刀匪”、“莠民”,并没有他们标榜的侠义之风。
“若暗中访闻,严其究治,则其党自散而之他,前者郭兰坡明府访拿多名,出示招告,纷纷逃散。”——《复毛明府书》
小打小闹的刀客起初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打压,当清政府开始重视的时候,又发现这些刀客的追捕缉拿难度巨大,故而刀客发展速度较快,逐步形成几个不同的集团,开始划地自封,形成较大帮派,主要分布于潼关以西和西安以东的渭河两岸,其中渭北的刀客最多也最为猖狂。这些团体坐大之后受到当地乡绅、商贾的拉拢,得到一定的财力支持,因而改变以往的打家劫舍,开始做起了贩运私盐、私茶的生意,亦或是开设赌场,或是设立镖局。
真正展现陕西刀客侠义精神的是辛亥革命爆发时,大批陕西刀客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而选择参加了革命,时同盟会领导下的陕西刀客最多,也是在各种武装起义中,陕西刀客以侠义的面貌走向历史舞台,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倾家财支持革命事业,为陕西光复提供了重要支持。在陕西刀客里还诞生了如李虎臣(李云龙)这样的名将,从辛亥革命开始,历任旅长、陕西军务帮办,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西安”的军事传奇。
- 陕西十大刀客:
华阴县郭秃娃、大荔县李牛儿、蒲城县王改名、兴平县刘三、蒲城县金祥、朝邑县王振乾、朝邑严飞龙、渭南赵银娃、关山于敏忠、关山李云龙。
陕西刀客虽然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特点在于一身匪气的同时还能申张大义,投身革命。这里我想起了《少帅》里张作霖对张学良说的那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这句话是一个老江湖对后辈的肺腑之言,也许陕西刀客代表的就是江湖中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他们为匪是迫于生计,投身革命是为了国家,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理当获得尊重!
谢谢邀请!清朝末期,清廷政治腐朽,百姓真可谓民不聊生,底层群众不仅要面对清廷的无能,还被地主和恶霸欺负、盘剥。
正可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层和底层群众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小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自发组织起来,解决仇恨,于是,在陕西汉中一带,刀客产生!
之所以叫刀客,是因为他们用一种叫“关山刀子”的武器,刀客一般没有很严密的组织,首推队伍里威望高,武功好的人为大哥,带领团队维护自己的利益。
刀客前期反清廷,但因为组织混乱,鱼龙混杂,因此历史上对他们褒贬不一,后来因为和同盟会有着共同的目标,经过同盟会人员的努力,许多刀客组织加入了革命事业。
其中也有许多代表性人物,朝邑的王振乾(绰号狮子),严孝全(绰号飞龙),渭南的严纪鹏(绰号白翎子),富平曹村镇的王守身(绰号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骟狼(段学义),白骟狗(杨鹤龄),草上飞(段三多),红老九(柳红),宫里的石象坤(绰号仄楞子),樊茂胜(飞腿),炭村的张登山,严锡龙(绰号野猬子)、王银喜(字飞虎)、胡彦海(胡老六)、马正德(马老二)、石象仪(绰号冷镜) 等等。
说起刀客,总会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行侠仗义的一类群体,他们往往以刀为武器,身穿素亦,头顶草帽,或有的打家劫舍,或有的劫富济贫,但这只是小说带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陕西刀客”也称“关中刀客”,是真实存在过的一类群体,说是江湖侠士也可,说是盗匪流寇也罢。这类人中出现过民族英雄,也出现过人渣败类。
刀客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刀剑历史发展悠久,但二者却有着很大区别,剑在中国自古象征着正义和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剑作为礼器存在,因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剑被证明了并非最佳的武器选择,但由于剑的造型华丽,剑锋威严,因此逐步向礼仪性、装饰性方向发展,因此在古代众多帝王将相以及文人墨客会选择佩剑,即彰显身份,又华丽多彩。
而刀自古以来被证明是良好的作战武器,历朝历代的刀具发展都要比剑更胜一筹,从战争中走来的“刀”就成为杀伤性的代表,故而江湖之人选择佩带具有“百兵之胆”之称的刀,更加符合他们的侠士身份,也符合他们血雨腥风的生活。舞刀者,刀风呼啸,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故而刀客也塑造出了勇者形象。
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佩剑,到侠肝义胆的江湖之人佩刀,对比之间就能看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佩剑者乃上流社会居多,佩刀者乃绿林阶层居多。当然,在绿林之中佩剑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剑术造诣很高,这类人也有剑客之称,而刀法造诣出类拔萃者称之为刀客。
陕西刀客
陕西刀客的历史追溯要到清末民初,即《陕西省志》中记载的“刀客会”。这个组织的诞生源于清中期的社会秩序失控,社会阶级矛盾逐步突出,再加上天灾人祸,经济凋敝,陕西出现大批本地失业破产者和外地流民,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古以来流民逃往关中的现象很多,而这些失业破产者和流民生活无所寄托,刀客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继而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组织。他们自诩以侠义之士,又以潼关地区特产的“关山刀子”为武器,这种长约3尺,宽不到2寸的刀造型比较特殊,刀锋锋利,极具杀伤力,这个群体因组织名称为“刀客会”,故而成员皆被称作刀客。
“鄙意以为最可恨者,惟蒲城刀客,逗留乡镇,交通路役,招场窝赌,昼则为匪,夜则为盗,实为地方大害。”——《复毛明府书》
陕西刀客大约产生于清咸丰初年,主要成员实际上就是一些底层农民、失业工人以及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形势比较松散,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有组织行为,往往三五成群拜个大哥为首领,占个山头为据点,主要有红钱和黑钱等支派。多有扰乱社会治安,打家劫舍,劫掠往来客商的行为,故而被清政府称为“刀匪”、“莠民”,并没有他们标榜的侠义之风。
“若暗中访闻,严其究治,则其党自散而之他,前者郭兰坡明府访拿多名,出示招告,纷纷逃散。”——《复毛明府书》
小打小闹的刀客起初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打压,当清政府开始重视的时候,又发现这些刀客的追捕缉拿难度巨大,故而刀客发展速度较快,逐步形成几个不同的集团,开始划地自封,形成较大帮派,主要分布于潼关以西和西安以东的渭河两岸,其中渭北的刀客最多也最为猖狂。这些团体坐大之后受到当地乡绅、商贾的拉拢,得到一定的财力支持,因而改变以往的打家劫舍,开始做起了贩运私盐、私茶的生意,亦或是开设赌场,或是设立镖局。
真正展现陕西刀客侠义精神的是辛亥革命爆发时,大批陕西刀客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而选择参加了革命,时同盟会领导下的陕西刀客最多,也是在各种武装起义中,陕西刀客以侠义的面貌走向历史舞台,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倾家财支持革命事业,为陕西光复提供了重要支持。在陕西刀客里还诞生了如李虎臣(李云龙)这样的名将,从辛亥革命开始,历任旅长、陕西军务帮办,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西安”的军事传奇。
- 陕西十大刀客:
华阴县郭秃娃、大荔县李牛儿、蒲城县王改名、兴平县刘三、蒲城县金祥、朝邑县王振乾、朝邑严飞龙、渭南赵银娃、关山于敏忠、关山李云龙。
陕西刀客虽然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特点在于一身匪气的同时还能申张大义,投身革命。这里我想起了《少帅》里张作霖对张学良说的那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这句话是一个老江湖对后辈的肺腑之言,也许陕西刀客代表的就是江湖中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他们为匪是迫于生计,投身革命是为了国家,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理当获得尊重!
谢谢邀请!清朝末期,清廷政治腐朽,百姓真可谓民不聊生,底层群众不仅要面对清廷的无能,还被地主和恶霸欺负、盘剥。
正可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层和底层群众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小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自发组织起来,解决仇恨,于是,在陕西汉中一带,刀客产生!
之所以叫刀客,是因为他们用一种叫“关山刀子”的武器,刀客一般没有很严密的组织,首推队伍里威望高,武功好的人为大哥,带领团队维护自己的利益。
刀客前期反清廷,但因为组织混乱,鱼龙混杂,因此历史上对他们褒贬不一,后来因为和同盟会有着共同的目标,经过同盟会人员的努力,许多刀客组织加入了革命事业。
其中也有许多代表性人物,朝邑的王振乾(绰号狮子),严孝全(绰号飞龙),渭南的严纪鹏(绰号白翎子),富平曹村镇的王守身(绰号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骟狼(段学义),白骟狗(杨鹤龄),草上飞(段三多),红老九(柳红),宫里的石象坤(绰号仄楞子),樊茂胜(飞腿),炭村的张登山,严锡龙(绰号野猬子)、王银喜(字飞虎)、胡彦海(胡老六)、马正德(马老二)、石象仪(绰号冷镜) 等等。
具体没讲过哪一年,从穿着等看应该是清末民初西北荒漠的故事大概在19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