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65军衔制取消时,河南共有将军109名,其中上将1名、中将9名、少将99名。上将即许世友将军。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有两位开国少将被授予上将衔,就是尤太忠将军和李德生将军,同期万海峰将军晋升为上将。至此,河南共有四位上将。巧合的是,这四位新中国时期的河南籍上将都来自信阳。
要说河南近代最著名的将军,非彭雪枫将军莫属。
彭雪枫(1907-1944),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2009年9月10日,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彭雪枫,是公认的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智勇过人的名将。
遵义会议之后,很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遵义战役,战役的高潮点就是攻打娄山关,彭雪枫当时率领的红军十三团是担任打娄山关的主力,继娄山关打下来以后,他又在军团彭德怀的领导下,二下遵义城,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他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横扫中原大地,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又称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43年3月,彭雪枫新四军第四师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是役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
1944年9月上旬,率部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在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时,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
牺牲时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对比当时的新四军序列,第一师粟裕大将,第二师张云逸大将、罗炳辉,第三师黄克诚大将,第五师李先念;彭雪枫牺牲以后,接任他第四师长是张爱萍上将,这么算的话,要是彭雪枫将军没有牺牲的话,差不多可以到大将。
上将许世友:
传奇将领,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世友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军委常委等。198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中将李雪三
李雪三,焦作修武人,西北军出身,宁都起义的一员。
因为有一个在军阀部队中当军官的叔叔,出身贫寒的李雪三得以走上从军之路。宁都起义之后,他长期在部队中做政治工作,走过长征,又回到了北方,在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任职。
八路军成立,这支部队编成了344旅,然后南下和新四军会师,发展成了新四军第三师,抗日战争胜利,李雪三在黄克诚的率领下,挺进东北,他当过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战场一系列战争。建国后,李雪三当过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将王秉璋
安阳市安阳县人。王秉璋跟李雪三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可以说是战友,原来都在冯玉祥的部队,1931年参加了宁都起义。起义之后,王秉璋给红五军团长季振同当传令兵班长,后来王秉璋被调到红一军团任职,走完长征。
八路军成立,王秉璋在115师司令部当作战科长,在林总的身边工作。115师挺进山东,王秉璋接替杨勇当过代理教导第三旅旅长、教导第四旅旅长,然后长期在冀鲁豫军区任职。
冀鲁豫军区走出了刘邓大军第一纵队、第七纵队和第十一纵队,王秉璋是第十一纵队司令员。当年的中原野战军只有7个主力纵队,王秉璋和陈锡联、陈再道、陈赓、王近山、杨勇、秦基伟等都是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是第十七军首任军长,建国后改行当了空军,是新中国的首任空军参谋长,后来还当过空军副司令员。
中将刘少文
刘少文,信阳县人,早年留学苏联,回国后给瞿秋白当过秘书。可惜的是瞿秋白没有参加长征,后来惨遭杀害,而刘少文参加了。刘少文还参加了伟大的遵义会议,他是会议的秘书,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刘少文的名字,他没有在前线领兵打仗,而是长期在白区从事情报和统战工作,和潘汉年是战友,遗憾的是潘汉年没有军衔,而刘少文最终授了中将。建国后,刘少文当过军委第二部部长等职。
中将张祖谅
张祖谅,信阳商城人,是名扬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军长。他本来是第六十军的军长,因为身体原因,刚开始没有参加入朝作战,结果由韦杰统领第六十军进入朝鲜战场,其中一个师严重失利。
消息传来,张祖谅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奔赴朝鲜战场。老军长归来,第六十军很快打了一个翻身仗。张祖谅一战成名。回国后,张祖谅被许世友抢到南京军区当参谋长,他兢兢业业工作,直到病死在任上。
中将钱钧
钱钧,信阳光山人。钱钧是许世友的少林寺同门师兄弟。从13岁进入少林寺,到18岁离开,钱钧苦练了5年武功,有一身硬功夫,尤其擅长铁砂掌,能手劈青砖岩石。
他和许世友是同乡,都因家中穷得没法存身,小小年纪,就流落到少林寺当苦役。他比许世友迟三年进寺。两个人一起在寺中呆了五年,同一年出的寺门。当时寺里僧人云集,两个“菩萨”虽在一座庙里,却各不相识。直到长征到了延安,他们彼此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还有这等事。
抗日战争时期,钱钧和许世友都战斗在山东,只不过许世友是胶东军区司令员,钱钧在鲁中军区。建国后,钱钧曾接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钱钧当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中将吴先恩
信阳新县人。吴先恩是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红军。他的名字和当年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很像,没错,他俩是一个村的好朋友。正是在吴焕先的带领下,吴先恩走上革命道路。吴焕先还是吴先恩的入党介绍人。
可惜,吴焕先牺牲在长征路上,建国后,吴先恩写了情真意切的回忆吴焕先的文章。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吃的,他们只得扒老乡的红薯吃,还留下字条和白洋五元。
红军长征结束后,吴先恩参加了西路军,西路军失利,吴先恩突围了108天,终于回到延安,受到了朱老总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吴先恩长期战斗在晋察冀,建国后当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中将范朝利
范朝利,信阳新县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老将,长期担任参谋长一职。长征后期,他就是红四军第十师的参谋长。八路军成立,他在陈锡联领导的769团当参谋长,陈锡联升任385旅旅长,范朝利还是参谋长。
到解放战争时期,范朝利在刘邓大军第二纵队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军成立,杜义德担任军长,范朝利是副军长。建国后,范朝利当过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非常高寿,活了99岁。
中将张池明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他是英雄的红二十五军将领。吴焕先救过他的命。张池明被“肃反”派抓起来,吴焕先发现后,非常吃惊,这个十五六岁的娃娃怎么也成“肃反”派了?吴焕先经过询问,亲自把张池明保释出来。
如果没有吴焕先的相救,张池明可能就被当成“肃反”派错误杀害了。然后,张池明就在吴焕先身边做秘书工作,跟随吴焕先战斗了三年之久,直到吴焕先牺牲。
张池明和李雪三的经历很相似。抗日战争爆发,他先是八路军,然后跟随黄克诚南下,加入新四军第三师,最后挺进东北,所不同的,李雪三在第二纵队,张池明在第六纵队。李作鹏担任第四十三军军长,张池明是军政委。建国后,张池明也是在总后勤部任职,当过副部长和政委等职。
中将郑维山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郑维山和他是老乡,也是泗店乡人。显然,郑维山的名气要在张池明之上。事实上,郑维山应该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
上面八位,有做后勤工作的,有当参谋长的,有政委,而郑维山是带兵打仗的司令员,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虎将,他是华北战场第三纵队司令员,这一点只有王秉璋可以与之相媲美。
但是后来的成就,就无人能与郑维山相媲美了。吴先恩、范朝利和钱钧,都只当过大军区副司令员,而郑维山不但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当过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在郑维山的家乡,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管理很完善的故居和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缅怀。而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其他8位开国中将的故居或纪念馆。
少将尤太忠
1918年,尤太忠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光山砖桥镇陈岗村尤岗,家境贫寒。他13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军。由于年纪太小,领导让他在部队中当勤务兵和司号员。在过草地的时候,尤太忠身患重病,不能走路。尤太忠遇到了詹才芳将军。詹将军说:“这个大个子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好好养着肯定有用处,给他个马尾巴吧!”就这样,尤太忠靠拉着詹才芳将军的马尾巴走出了草地。
解放后,尤太忠将军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成都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1988年在上将中,有两位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就是尤太忠和李德生。而李德生,也是尤太忠将军的儿女亲家。尤太忠的女儿嫁给了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李和平是一位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担任过12军36师的副师长。
尤太忠将军的小儿子尤海涛曾任第42集团军军长,于201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6年1月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
少将李德生
李德生于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李家洼村。1928年时,李德生的家乡解放了,他成了儿童团团长。1930年,14岁的李德生参加了红军,在川陕根据地一次反围攻的战斗中,他不幸被子弹打中左胸,受了重伤,因为伤及神经,一只手留下了残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德生因为作战勇敢,从排长升为团长。
1949年时,李德生成为野战军35师师长。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中,他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1954年,李德生任12军军长,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到1985年这十余年间,李德生同志一直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73年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德生少将入选政治局常委。1988年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5月,李德生将军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晚清时期,袁世凯当排第一。
河南项城人袁世凯,虽然当皇帝时间不长,并且也有很多人说他是窃国贼,但是袁世凯能够推翻清王朝,开创民国,以新军首领之职,做到“皇帝”的位置,推行了很多近代化的措施,除旧鼎新,也是值得长载青史的。
抗战时期,彭雪枫文武全才。
河南南阳镇平人彭雪枫,不仅带兵打仗有一套,还是个文物全才的好将领,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撰写了《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作品,毛泽东和朱德都称赞彭雪枫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作战勇敢,在38岁时,亲临作战前线指挥歼敌,不幸中流弹而牺牲。
彭德怀与彭雪枫
彭雪枫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战功赫赫。
许世友是河南信阳人,年少在少林寺习武,可谓练家子出身。许世友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经过了无数的磨练,逐渐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军事家,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野九纵司令员,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硬仗,战功赫赫。解放后担任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戎马一生。
更多河南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