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水韵》与新韵水火不容(实际上是珠算与笔算的区别,方法不同而已),讨论快百年了,没有一个能说得清楚的,为什么?
为什么?
南宋末张炎《词源》关于词调与乐调问题,在宏观上有论述,没有细说平仄、押韵等与乐调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没有作些例题,更没有留习题让人做作业。原因大致是这个问题太平常化了,就像今天唱最熟悉的歌一样,只要动一动乐谱任何一个标号,唱起来绝对跑调,想也不能动。谁知700年过了,800年不到,因为没有留下作业题,致使有些子孙后代们还真不懂了,还真敢动。
敢动乐谱标号的事快100年了,因为留过长辫的老学究尚在,谁不听话就用拐杖敲谁,所以没改成,做了折衷处理,古诗古韵,新诗新韵。但还是想改,又因为留过长辫子的儿子受熏陶太深,而且有座位,还是折衷处理。现在那些人都管不了当今事了,没有了顾忌,一心想讨个科题,弄个科研经费,一则有学术了,二则有名头了,所以下决心改。能改的原因:一是满脑际里只知有韵,形成的定势是只要有灵感,押韵算问题吗,只要朗朗上口就行;
二是,音韵,系语言学,凡门口挂着研究中心的牌子,坐在其中者当然是中心;
三是大体上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待得太久,因为在所订的任何学报中,浏览不到任何信息(有金钢钻的发不了),故感叹:天外吾边,人外吾身。
持这种想法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意讨好一些怕吃苦的人,通行的作法是借口古典诗词不能出意境,实际上旧韵写不好的人,新韵照样写不好。如果静下心找一本管用的书,用功3一5年时间,只要看懂了民间有入声的实际,看明白了保证没人敢再说,古典诗词押新韵是可以的了。因为只要是谈论这个问题的人,毕竟还是性情中人嘛,毕竟学术思想(相对社会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其实,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怎样取舍。新韵针对普通话,平水韵根源于广大南北民间语,具体说是某一地方语也不对,各地语言融合其中。这些仅仅是语言上之分,更重要的是乐律上有很大区别,唐宋诗词是当时的语音与乐律一致,如果拿普通话与那时的乐律相谐肯定是不合适的。以此来讲,普通话,即新韵与现代乐结合就没有多少问题。如果抛开乐律来争论用韵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用什么韵的确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与脑子里的观念无关,与态度无关。
必然!诸君皆知,京剧是国碎,国家全力扶持,但现如今,苟延残喘而己,谁人也拯救不了!为何?时代在变换,一切均与时俱进,同理,诗歌亦在变化中发展改变,这是谁人也阻挡不了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