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可思议事情出现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中,战役开始的时候,当时的华野纵队只有18000多人,到了战役结束的时候,纵队人数居然成了43000多人。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啊,难道战士们个个刀枪不入,没有人负伤牺牲吗?还是解放军爆兵速度太快?怎么会战役结束时的人数竟然比开战前还翻了两倍还多。
然而根据后来我军历史资料的记载,淮海战役开始的第一阶段,华野四纵对上了黄百韬七兵团,伤亡人数就已经达到了5300多人。
后来在围歼黄维第十二兵团时,华野四纵又伤亡4000多人。如果从兵员伤亡人数来看,差不多已经伤亡了半个纵队的兵力。
而以当时我军补充的兵源来看,有一部分是地方游击支队,以及分区部队编入了野战军部队。甚至在战斗激烈时,机关参谋或者是文化教员、文工团战士都上了前线战场。
但是这些人员只占到补充人数的20%左右,那么其他近80%的解放军战士是从哪里来的呢?战场俘虏!也就是数量众多的国军俘虏。
其中就有一个例子,当时指挥陈谢集团的陈赓大将,得知纵队伤亡很大,很多营一级的建制已经不全的消息。
于是命令纵队下属各部:““每个团与其保持三个营的架子,不如整编成二个营,战斗力反而提升”!
但是第10旅旅长周希汉在接到命令后,却向陈赓汇报说根本没必要整编,一个团还是应该保持三个营的编制。
于是陈赓问其中的原因,周希汉说自己手下的一个营原本有500多人,虽然在战斗中伤亡巨大,但是现在依然还有500来人。
陈赓听到后大怒,向周希汉发火道:“你这个帐怎么算的,是不是算错了”?而周希汉回答却是:“我没算错,是老蒋给我补充的”!
可以说正是有了“劳苦功高”的运输大队长常凯申,不但给解放军送来了枪支弹药,而且还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兵员。
每当俘虏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立刻就有一群中野的战士围上来握手:“兄弟,你被解放了”!然后就是这个送上一个馒头,那个递来一根烟。
可以说解放军这种优待俘虏的政策,让那些被强征,拉壮丁来当炮灰,穷苦老百姓出身的俘虏兵,第一次有了被当做人的感受。
在了解家乡的土改政策,以及“过去是为谁卖命,现在是为谁打仗”等等由内而外的政治思想教育,唤醒了很多俘虏麻木的灵魂。
俘虏兵中有想回家的,解放军发给回家路费,而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加入解放军,从此以后,这些人就有了成为人民子弟兵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于是,战争史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俘虏兵连军装都不换,最多扣上顶解放军的帽子,转身便参加对敌作战。
而且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许多昨天还跟解放军打得死去活来的士兵,很可能在刚刚被俘几小时后,就端着刺刀高喊着“缴枪不杀”向他们反冲而来。
淮海战役结束时,有32万国军被俘,将近30万人加入了解放军。很多作战勇敢的俘虏兵成为了解放军的战斗英雄,而且有的还被提升为班长、副排长,甚至成为了排长。
以至于后来许多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毅然决然的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场。
1985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所在的67军199师595团炮营高机连二排,奉命驻守八里河东山偏马火力队高射机枪阵地,负责支援和帮助前沿歩兵部队对我军阵地的防御和给后方的炮兵部队指示目标的任务。在驻守阵地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参加大小战斗200多次,打死打伤越军93人,为炮兵指示目标500多次,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因此越军视该高机阵地为眼中钉,想多种办法端掉该阵地。但不可思议的是不论他们用多少个炮阵地的炮火,对该阵地进行轮番轰炸,都无法打住我们的机枪工事,高了炮弹就从我工事上飞过去了,低了就打到下面悬涯上了,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炮弹在我们周围爆炸,就是无法摧毁我们。更不可思议的是越军为达目的,干脆不系代价一下使用十颗反坦克导弹对我阵地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但还是不是高就是偏,打的最准的一颗离工事只有一米远,导弹打在土里,由于导弹吃硬不吃软,竟然没爆炸,谢天谢地,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就这样该阵地几经移手,一直固守在中越边境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