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邀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认真回忆一下这三十年我所走过的路。
我是八十年代初的中技生,许多人听了可能极其不以为然,甚至鼻腔里会发出哼哼的蔑视声,但我依然很自豪,因为这也是当年百里挑一的成绩。要让90后、00后、甚至部分80后搞懂这句话,还得重温一段历史。八十年代初高考升学率太低,一个县除一中外,二中 、三中连续多年剃光头。县一中每年毕业8个班,外加2个补习班,共10个班500多学生,能考上大学者不足10人。82年中考我第二名, 但对考大学信心不足,参加中师考试后,因不喜欢当老师而报了中技志愿被录取。全县大中专技校加起来也就二十几人 被录取,中技我记得是4个县6个名额。那时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真 的是毕业即失业,全社会 充斥着待业青年, 无处就业、无处打工、没有三本学院可上学,因为无事可做百般无聊,所以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就是打群架,家家户户为孩子不能就业而发愁。那个年代一职难求,为了生存谁能率先谋得“铁饭碗”谁就是幸运儿。而我就是那凤毛鳞角的幸运儿中的一员。那种背景下,大批一流的最优秀的学生初中毕业很现实地考取了中师。而二流的学生上了高中最后考上了大学。如果你不懂得什么是被时代扭曲,这就是典型案例。然而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批人并没有沉沦,他们不甘命运的摆布,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最基层的单位里,克服了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艰难困苦条件,顽强拼搏,通过上电大、职大、函大等方式拿到了高等教育的学历,展现了他们过人的才华。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现如今回过头看,他们绝大多数是领域内的佼佼者,都拥有高级教师、高级技师等高级职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我自己也有过从工人到机关管理人员,顺风顺水的日子。
后来的日子,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顺应潮流下海经商,有过摆摊、养殖、做中介、矿老板、办公司的复杂经历。期间的酸甜苦辣,起起伏伏,磨砺了我,其间更多的窘境让我只能选择坚强。回味自己奋斗的过程,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也没有负债累累。无论顺境逆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致力于做人放在首位。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将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几十年的奋斗史汇聚到一起,就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发展史。我们有幸加入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有幸见证国家的发展变化和繁荣富强,都是我们的福份。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己一路上的坎坷和艰难。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将来的生活。最后让我用刀郎(爱是你我)里的一句歌词来结束这篇回答:“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今年上半年搬了三次家,到了三个城市。老话说,三次搬家等于一次失火。丢了很多东西,一些印章,宣纸,首饰等等,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