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的数据,理论来看,黑洞存在的可能性大于99%。
对于天体物理学陌生的普通人看来,最大的疑问是:既然黑洞引力极大以至于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都无法逃逸,说明黑洞的基本性质就是“不可见”,那么天文学家是怎么判定那个物体是“黑洞”的?
天文学家当然有依据。
当初发现天狼星b时,可以根据光谱判断它的温度,光度,双星可以计算质量,于是发现了白矮星。一颗恒星却只有地球尺寸,说明它的单位质量大到不可思议,在当时是无法解释的。直到量子力学发展起来后,知道了电子简并压力,知道了白矮星是可以存在的但有上限:1.4个太阳质量,再大就爆——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
同样,后来又发现了脉冲星(中子星),恒星的质量却只有小县城大小,密度更吓人。又是量子力学解释了——可以简单点叫中子简并压力,密度再大也爆——上限约2个太阳质量,这是奥本海默的贡献。
密度再大咋整?我们的理论到此为止了,密度再大的话,目前已知的对抗引力的所有力量都没了,什么强力弱力电磁力,通通都不叫力!那就只有塌缩一条路了,而且没有尽头,直到坍缩到一个没有尺寸的点,直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那个数学解:空间极度弯曲到自我封闭的那个黑球出现了,只不过不叫黑球(真心应该叫黑球),现在都叫黑洞。
除非,今后又发现了新的力,新的理论,推翻爱因斯坦的广相,还能够解释为什么几百万个(甚至几亿个)太阳质量能挤进太阳系那么小的尺寸里还能保持稳定。
个人认为,广相已经得到实证,推翻已无可能。
必须的,有小就有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黑洞。宇宙这么大,有些黑洞并不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