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比较不合适,可以引用“第三人”来进行对照,也就是三大战役之前的蒋军。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完胜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蒋军主力,那么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蒋军能否在十一年前守住淞沪,就能倒推如题所问了。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前述三大地区的蒋军实力可是不弱,仅陆军总兵力即达200万人左右。
卫立煌的“东北剿总”拥兵四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55万余人,傅作义的“华北剿总”也是四个兵团,计有12个军42个师60万人,而刘峙的“徐州剿总”虽然初期下辖四个兵团(邱黄李孙),如果再加上战役期间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以及由绥靖区升格扩充的两个兵团,兵力将不低于七个兵团31个军78个师70万人。而且要注意,这200万人都是野战部队,占蒋军当时一线作战兵力的七成以上。
先说炮兵和重武器配置,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坦克装甲车340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坦克装甲车215辆;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缴获5537门火炮,30271挺轻重机枪,坦克装甲车210辆。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当得绝对不赖。
轻武器科目中,辽沈战役我军缴获各种枪支203960支,淮海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1045支,平津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5944支,其他军事装备比如电台、报话机、军马、炮弹、子弹和刺刀等就暂不细列了。仅运输汽车一项,辽沈战役缴获2261辆、淮海战役缴获1747辆、平津战役缴获2390辆,加一起也有6398辆,这样的机动能力和运输能力,是1937年的国军根本不具备的。
辽沈战役是基本全部解决了敌人,跑了个52军大部,平津战役也是基本全部解决敌人,跑了个侯镜如的第17兵团一部,淮海战役漏网的敌人较多,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以及小蒋的战车团都逃掉了,所以三大战役中我军的缴获,还不是三大地区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然而仅仅这些,拢一起就是蔚为壮观了:
重武器:各类火炮16298门,其中不少还是美式榴弹炮和山炮,轻重机枪61067挺,美式轻重机枪数量也不少;坦克装甲车765辆。轻武器:三大战役合计缴获各类枪械510949支,在这50多万支枪中,步枪已经绝大部分已经是中正式、日式三八大盖和美式春田步枪,还包括大批的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等速射武器。
然而在1937年,南方政府累计投入淞沪战场的也不过70万部队,以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为例,每个师拥有山野炮16门、迫击炮30门、轻重机枪328挺(连战防炮都不是每师都有)。中国军队先后参战的有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大致归拢一下,可以视为75个师左右(以一师两旅计),我们就全按第87、第88师的装备标准来配备。
得出的数字是:大小口径火炮3450门(肯定远远没有这么多)、轻重机枪24600挺,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中央军部队和所有杂牌军,都达不到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的装备水平。而这两个数字跟1948年的蒋军相比,一个是零头,一个是不足半数。我们再看一下1937年日军师团的武器配备水平(八个师团加两个支队,以九个师团计):
轻武器:日军每个常设、特设师团约14900支枪,合计126000支,其中以三八大盖为主。1937年国军装备较好的德械师仅有3800支枪,75个师不过285000支,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杂式步枪。而1948年的数量是50多万支,所以轻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同日而语。
火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吃亏的是什么?炮兵火力,日军一个师团有山野炮或者榴炮48门、步兵炮24门、掷弹筒144具,再加上独立的炮兵部队,两个军九个师团身管火炮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0门,再把类似于迫击炮的掷弹筒算上,总数也就是2000多门(具),跟1948年的国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那可是过万的数字。
装甲兵:1934年国民政府订购20辆“维克斯”6吨坦克,这些坦克都配属给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战车营第1连的20辆坦克分成4个排参战。日军共投入了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所以才形成了装甲优势,然而跟1948年的国军一比较,仅三大战役缴获的就有765辆,美式轻坦也足以碾压日军的豆战车了。
空军飞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方面共动用了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而民国空军出动了大部分家底的200余架,基本上是日军保持着空中优势,战役后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而1948年民国空军的实力为飞机9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600余架,虽然对比37年的日军貌似数量优势不大,但是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日本人想夺得制空权也是妄想。
海军舰艇: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共计舰艇30余艘;中国军队动用了海军舰艇40余艘,但是吨位相差太大,都是老旧小艇,然而到了1948年,中国海军仅接受的日伪舰艇就有288艘,另有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其中不少是大吨位的军舰,比如4000多吨的“重庆号”等等,在吴淞口和黄埔江上打起来,至少不落下风吧?
所以分析下来,如果把三大战役之前的三大坨蒋军集中摆在淞沪战场,坐拥144个师200多万的庞大兵力,轻重武器和炮兵占尽绝对优势,海空军亦不落下风,个人意见,这已经不是能否击败日军守住淞沪和南京的问题了,因为面对如此规模的军事实力,是日本人干脆就不敢挑起战争,那不是找死么?
既然1948年三大战役期间的国军都能守住淞沪,打败他们的人民解放军还用说吗?必然全歼来犯日军。
三大战役前的解放军五大主力部队中,只有三野和四野战斗力较强,重型武器较多。一野、二野和华北解放军都缺少炮兵,战斗力较弱。
三大战役前,三野拥有四个炮兵团(炮1团、2团、3团,还有山东兵团炮兵团),拥有48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还有日式105毫米榴弹炮和90毫米野炮75门。
而当时四野的炮兵更加强大。四野拥有五个炮兵团和两个高射炮团。装备了92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日式105毫米加农炮8门,日式各种口径野炮194门,另外还有两门日式150毫米榴弹炮。
三野和四野加在一起,共计拥有四百多门重炮。
淞沪会战中,日军派出了8个师团和两个旅团,每个师团拥有三十多门重炮。如此一来,日军的重炮数量反而还不如解放军多。
当然,日军拥有空中优势,而且海军也在他们的一边,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另外日本陆军也有独立炮兵联队可以派出来。因此,在火力方面,日军还是要占据一些上风。
我们假设把三野和四野的野战兵团都集中到上海,和日军的八个师团以及两个混成旅团展开决战。那么,这将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血战。
缺少重炮,只靠着75毫米山炮撑门面的国军尚且能够和日军血拼三个多月,拥有四百多门重炮,具备大兵团作战丰富经验的解放军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可以说他们要守住上海南京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这么比较不合适,可以引用“第三人”来进行对照,也就是三大战役之前的蒋军。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完胜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蒋军主力,那么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蒋军能否在十一年前守住淞沪,就能倒推如题所问了。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前述三大地区的蒋军实力可是不弱,仅陆军总兵力即达200万人左右。
卫立煌的“东北剿总”拥兵四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55万余人,傅作义的“华北剿总”也是四个兵团,计有12个军42个师60万人,而刘峙的“徐州剿总”虽然初期下辖四个兵团(邱黄李孙),如果再加上战役期间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以及由绥靖区升格扩充的两个兵团,兵力将不低于七个兵团31个军78个师70万人。而且要注意,这200万人都是野战部队,占蒋军当时一线作战兵力的七成以上。
先说炮兵和重武器配置,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坦克装甲车340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坦克装甲车215辆;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缴获5537门火炮,30271挺轻重机枪,坦克装甲车210辆。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当得绝对不赖。
轻武器科目中,辽沈战役我军缴获各种枪支203960支,淮海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1045支,平津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5944支,其他军事装备比如电台、报话机、军马、炮弹、子弹和刺刀等就暂不细列了。仅运输汽车一项,辽沈战役缴获2261辆、淮海战役缴获1747辆、平津战役缴获2390辆,加一起也有6398辆,这样的机动能力和运输能力,是1937年的国军根本不具备的。
辽沈战役是基本全部解决了敌人,跑了个52军大部,平津战役也是基本全部解决敌人,跑了个侯镜如的第17兵团一部,淮海战役漏网的敌人较多,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以及小蒋的战车团都逃掉了,所以三大战役中我军的缴获,还不是三大地区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然而仅仅这些,拢一起就是蔚为壮观了:
重武器:各类火炮16298门,其中不少还是美式榴弹炮和山炮,轻重机枪61067挺,美式轻重机枪数量也不少;坦克装甲车765辆。轻武器:三大战役合计缴获各类枪械510949支,在这50多万支枪中,步枪已经绝大部分已经是中正式、日式三八大盖和美式春田步枪,还包括大批的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等速射武器。
然而在1937年,南方政府累计投入淞沪战场的也不过70万部队,以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为例,每个师拥有山野炮16门、迫击炮30门、轻重机枪328挺(连战防炮都不是每师都有)。中国军队先后参战的有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大致归拢一下,可以视为75个师左右(以一师两旅计),我们就全按第87、第88师的装备标准来配备。
得出的数字是:大小口径火炮3450门(肯定远远没有这么多)、轻重机枪24600挺,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中央军部队和所有杂牌军,都达不到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的装备水平。而这两个数字跟1948年的蒋军相比,一个是零头,一个是不足半数。我们再看一下1937年日军师团的武器配备水平(八个师团加两个支队,以九个师团计):
轻武器:日军每个常设、特设师团约14900支枪,合计126000支,其中以三八大盖为主。1937年国军装备较好的德械师仅有3800支枪,75个师不过285000支,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杂式步枪。而1948年的数量是50多万支,所以轻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同日而语。
火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吃亏的是什么?炮兵火力,日军一个师团有山野炮或者榴炮48门、步兵炮24门、掷弹筒144具,再加上独立的炮兵部队,两个军九个师团身管火炮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0门,再把类似于迫击炮的掷弹筒算上,总数也就是2000多门(具),跟1948年的国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那可是过万的数字。
装甲兵:1934年国民政府订购20辆“维克斯”6吨坦克,这些坦克都配属给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战车营第1连的20辆坦克分成4个排参战。日军共投入了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所以才形成了装甲优势,然而跟1948年的国军一比较,仅三大战役缴获的就有765辆,美式轻坦也足以碾压日军的豆战车了。
空军飞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方面共动用了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而民国空军出动了大部分家底的200余架,基本上是日军保持着空中优势,战役后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而1948年民国空军的实力为飞机9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600余架,虽然对比37年的日军貌似数量优势不大,但是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日本人想夺得制空权也是妄想。
海军舰艇: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共计舰艇30余艘;中国军队动用了海军舰艇40余艘,但是吨位相差太大,都是老旧小艇,然而到了1948年,中国海军仅接受的日伪舰艇就有288艘,另有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其中不少是大吨位的军舰,比如4000多吨的“重庆号”等等,在吴淞口和黄埔江上打起来,至少不落下风吧?
所以分析下来,如果把三大战役之前的三大坨蒋军集中摆在淞沪战场,坐拥144个师200多万的庞大兵力,轻重武器和炮兵占尽绝对优势,海空军亦不落下风,个人意见,这已经不是能否击败日军守住淞沪和南京的问题了,因为面对如此规模的军事实力,是日本人干脆就不敢挑起战争,那不是找死么?
既然1948年三大战役期间的国军都能守住淞沪,打败他们的人民解放军还用说吗?必然全歼来犯日军。
淞沪会战爆发前,日本海陆及陆军之间就作战目标和进攻方向出现很大分歧,导致未能及时集中力量。而国民党方面对于抗日仍抱有疑虑,对国联仍抱有期望,也出现与日军相似的状态。
不过随着日本看清各大国的态度及内部形成共识后,很快打垮了国民党。
长三角作为我国当时交通的绝对中心,及其有利于军队和物质的聚集,但蒋匪集团及其无能,根本没能力保家卫国,导致战败。甚至二战后期仍被打的溃败。
这么比较不合适,可以引用“第三人”来进行对照,也就是三大战役之前的蒋军。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完胜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蒋军主力,那么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蒋军能否在十一年前守住淞沪,就能倒推如题所问了。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前述三大地区的蒋军实力可是不弱,仅陆军总兵力即达200万人左右。
卫立煌的“东北剿总”拥兵四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55万余人,傅作义的“华北剿总”也是四个兵团,计有12个军42个师60万人,而刘峙的“徐州剿总”虽然初期下辖四个兵团(邱黄李孙),如果再加上战役期间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以及由绥靖区升格扩充的两个兵团,兵力将不低于七个兵团31个军78个师70万人。而且要注意,这200万人都是野战部队,占蒋军当时一线作战兵力的七成以上。
先说炮兵和重武器配置,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坦克装甲车340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坦克装甲车215辆;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缴获5537门火炮,30271挺轻重机枪,坦克装甲车210辆。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当得绝对不赖。
轻武器科目中,辽沈战役我军缴获各种枪支203960支,淮海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1045支,平津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5944支,其他军事装备比如电台、报话机、军马、炮弹、子弹和刺刀等就暂不细列了。仅运输汽车一项,辽沈战役缴获2261辆、淮海战役缴获1747辆、平津战役缴获2390辆,加一起也有6398辆,这样的机动能力和运输能力,是1937年的国军根本不具备的。
辽沈战役是基本全部解决了敌人,跑了个52军大部,平津战役也是基本全部解决敌人,跑了个侯镜如的第17兵团一部,淮海战役漏网的敌人较多,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以及小蒋的战车团都逃掉了,所以三大战役中我军的缴获,还不是三大地区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然而仅仅这些,拢一起就是蔚为壮观了:
重武器:各类火炮16298门,其中不少还是美式榴弹炮和山炮,轻重机枪61067挺,美式轻重机枪数量也不少;坦克装甲车765辆。轻武器:三大战役合计缴获各类枪械510949支,在这50多万支枪中,步枪已经绝大部分已经是中正式、日式三八大盖和美式春田步枪,还包括大批的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等速射武器。
然而在1937年,南方政府累计投入淞沪战场的也不过70万部队,以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为例,每个师拥有山野炮16门、迫击炮30门、轻重机枪328挺(连战防炮都不是每师都有)。中国军队先后参战的有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大致归拢一下,可以视为75个师左右(以一师两旅计),我们就全按第87、第88师的装备标准来配备。
得出的数字是:大小口径火炮3450门(肯定远远没有这么多)、轻重机枪24600挺,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中央军部队和所有杂牌军,都达不到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的装备水平。而这两个数字跟1948年的蒋军相比,一个是零头,一个是不足半数。我们再看一下1937年日军师团的武器配备水平(八个师团加两个支队,以九个师团计):
轻武器:日军每个常设、特设师团约14900支枪,合计126000支,其中以三八大盖为主。1937年国军装备较好的德械师仅有3800支枪,75个师不过285000支,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杂式步枪。而1948年的数量是50多万支,所以轻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同日而语。
火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吃亏的是什么?炮兵火力,日军一个师团有山野炮或者榴炮48门、步兵炮24门、掷弹筒144具,再加上独立的炮兵部队,两个军九个师团身管火炮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0门,再把类似于迫击炮的掷弹筒算上,总数也就是2000多门(具),跟1948年的国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那可是过万的数字。
装甲兵:1934年国民政府订购20辆“维克斯”6吨坦克,这些坦克都配属给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战车营第1连的20辆坦克分成4个排参战。日军共投入了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所以才形成了装甲优势,然而跟1948年的国军一比较,仅三大战役缴获的就有765辆,美式轻坦也足以碾压日军的豆战车了。
空军飞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方面共动用了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而民国空军出动了大部分家底的200余架,基本上是日军保持着空中优势,战役后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而1948年民国空军的实力为飞机9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600余架,虽然对比37年的日军貌似数量优势不大,但是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日本人想夺得制空权也是妄想。
海军舰艇: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共计舰艇30余艘;中国军队动用了海军舰艇40余艘,但是吨位相差太大,都是老旧小艇,然而到了1948年,中国海军仅接受的日伪舰艇就有288艘,另有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其中不少是大吨位的军舰,比如4000多吨的“重庆号”等等,在吴淞口和黄埔江上打起来,至少不落下风吧?
所以分析下来,如果把三大战役之前的三大坨蒋军集中摆在淞沪战场,坐拥144个师200多万的庞大兵力,轻重武器和炮兵占尽绝对优势,海空军亦不落下风,个人意见,这已经不是能否击败日军守住淞沪和南京的问题了,因为面对如此规模的军事实力,是日本人干脆就不敢挑起战争,那不是找死么?
既然1948年三大战役期间的国军都能守住淞沪,打败他们的人民解放军还用说吗?必然全歼来犯日军。
淞沪会战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一次与日寇的决战,各军阀都出动了兵力,前往上海前线,以80万牺牲为代价,让日寇3个月忘我中华的梦想被粉碎,并改变了日寇的作战策略,原本打算由北向南快速扫平中国的日寇,不得不由西向东展开展开侵略,这对我军的纵深有非常大的帮助。也正是这个策略的改变,让日寇深陷华中战场,始终无法完全越过华中,最后被拖入了长期作战当中,日本国力有限,长期作战就意味着慢性死亡,尤其世界大局势的迅速转变,苏联对日本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从疯狂中清醒了过来,不然深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人,可能会把整个民族带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