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的正统问题由来已久。“正统”其实是汉文化的概念,而用什么标准去判断“正统”也众说纷纭。如引用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中总结出历代正统之辨的六项标准,其中之一是“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为伪也”。我们现在认为南宋是正统也主要是基于这一点。即南宋是直接传承北宋而来,虽然南宋偏安一隅但人民构成,文化,政治经济都是地道“中国族”的(当时情况)。而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其本源属于“外族”,虽然后期他们也都基本“汉化”了,并且他们也都自封为正统,但仍然不能普遍被后世认可。
在元朝时宋辽金的正统问题争论最为激烈,并由此导致了元朝在修史时直接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三部。但是这也仅表明当朝统治者对这一问题的官方态度,在当时的朝野人士中争议非常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维桢。当三史刚完成时杨维桢就写成《正统辨》“今日之修宋辽金三史者,宜莫严于正统与大一统之辨矣”,“三史虽云有作,而一统犹未有归”。按照他的主张,宋辽金三史理应效仿《晋书》“挈大宋之编年,包辽金之纪载”。《正统辨》在当时是一篇很有 影响 的文章,陶宗仪就曾对《正统辨》一文给予高度评价:“可谓一洗天下纷纭之论,公万世而为心者也。惜三史已成,其言终不见用。后之秉史笔而续《通鉴纲目》者,必以是为本矣。”这种评价代表了元朝很大一部分汉族士人的正统观念。
而明朝对南宋为正统的观念基本没有异议,这可能与明朝是中原“正统汉族”所建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朝对这一问题在起初也是比较敏感的,但随着康乾盛世及当朝皇帝大力推崇汉文化,以及随着统治时间的变长满汉冲突逐渐化解,尊南宋为正统也逐渐被当朝所接受。
因此我们现在所知的南宋为“正统”是经过了一个大的讨论和辩识过程的,并且随着朝代更迭和当代士人的认识讨论逐渐统一起来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关于这个问题有点出入,安理来说应该是辽、西夏和北宋三分天下;又或者说是金,西夏,南宋三分天下;
所以不知道题主主要想说的是什么?
辽是被灭于金,当然后来辽后人建立了西辽(势力范围大概在现新疆北部地区及周边国家土地一部分)。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大范围的来讲下:
一、从广义上来讲,北宋历来被奉为正朔是因为:北宋的势力范围包括了原中国王朝的核心地带。
辽国只有大概现今河北一部及东北、内蒙古一带;
西夏势力范围在今甘肃、宁夏一带。
二、从狭义上来讲,北宋代表了历来汉家文化的传承。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虽然有一定的汉化程度,但远远未被汉家文化所同化;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有了l自己的文化和文字传承。
三、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同时也代表了整个汉家文化的延续。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大体上而言还是处于游牧、渔猎文化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远远没有被同化和继承原汉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