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已经出土了10000多件(套)文物,有470多件金器,十几吨、200多万枚铜钱,各式各样的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当时比黄金值钱多了),大量简牍.......
如果说比较独特的文物、与众不同的文物,我觉得倒不如说“意义重大”的文物更贴切。
比如:
5200多枚简牍——或将改写历史典籍;
孔子镜屏——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等等。
其实,比起这些文物,“十墓九空”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里的文物,没有被盗墓贼盗尽、破坏,这本身就是一比较特殊、与众不同的事件。
汉代流行厚葬,“事死如事生”,人们要把人世间一切好东西都带到地下世界去,同时因为“孝道”的原因,也更加促成了厚葬的这种形式。
那么厚葬就必然会有一个严重问题:盗墓!
考古发掘中,常说汉墓“十墓九空”!
而做过皇帝,以列候身份下葬的海昏侯刘贺的墓里的文物,为什么会保存下来呢?为什么几乎没有被盗墓贼染指呢?
所以,在谈那具体文物前,我们先谈谈海昏侯刘贺墓里的文物怎么会幸免于难的。
意外的地质灾害,成就了绝佳的保护环境
东晋时代,距离刘贺下葬的时间过去了300年左右,刘贺墓所处的江西发生过一场地震,刘贺墓被震塌了。
墓室坍塌之后,主椁室被死死地压在底下,椁室上层覆盖了厚厚的泥沙,这些泥沙反而成了天然的屏障。
同时,刘贺墓紧邻鄱阳湖,地震后,地下水位上升,墓室基本被地下水淹没。
从文物保护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墓室环境,被称为“饱水状态”。
就是说,当文物被完全淹没在水中之后,氧气被隔绝了,反而利于文物的保存,尤其是那些简牍、丝绸。
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是出现了这种“饱水状态”,从而是墓主人辛追的尸体在这种环境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也是南方多水地区的墓葬里比较容易出土相对完整的丝绸、简牍的部分原因。
其实,五代时候,海昏侯墓北回廊曾经被打了盗洞,但是盗墓者并没有进入,应该就是墓室被水完全浸没的缘故。
到了明清时代,刘贺墓所处的墩墩山几乎到处都是盗洞,刘贺墓也是被盗了,但是却没有盗走什么东西。
可能因为盗墓者没有想到墓室已经坍塌,由于墓室进了水,棺材很可能是移动了,棺材跑到了墓室的角落,同时墓室有太多的泥沙,给盗墓者造成了一定的混淆,才使盗墓者没有找到多少陪葬品。
到了近代,科技发达了海昏侯刘贺墓园中另外一个规模大的主墓也已经被盗,那个墓是刘贺妻子的墓。
海昏侯墓园实行的是夫妻合葬制度,但是刘贺和妻子并不在同一个墓里,而是有两个墓分别置放。
盗墓者应该是根据封土以及墓葬规模,把刘贺妻子的墓当成了刘贺的墓。
所以说,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海昏侯刘贺墓里的文物才能够保存下来,而且相对保存地比较完整。
而这种自然的、人为的原因加在一起,才使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文物,这本身在考古中就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
(最后考古工作者挖掘海昏侯墓,也是因为接到报告,说发现了盗墓者活动猖獗,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才决定立刻启动抢救性考古挖掘的。)
5000多片简牍,或将改写历史典籍
众多出土文物中,5200多枚竹简,算得上是最有意义的文物。
当时发现竹简的过程,简直是惊心动魄到令人后怕的程度。
因为整个墓室被水浸泡过,里面到处都是烂泥,而竹简混于烂泥之中,当时的考古队员差点就当烂泥清理掉了。
但当时文保组组长坚持等专家组的专家确认之后,再做清理,于是这一份坚持,成就了这5200多枚竹简的重现人们眼前。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竹简?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髆(bo)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孙子。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思想,刘贺生前也是喜欢附庸风雅的王族,还作过二十多天的皇帝,那么收藏了这么多的书籍,也是理所当然了。
竹简都涉及什么内容?
竹简主要是儒家经典,比如《论语》、《易经》、《礼记》、《孝经》,还有《六博棋谱》、房中术等书籍。
1800年前的《齐论》
《齐论》是一版失传了的《论语》,《论语》在过去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鲁论》,一个是《齐论》,一个是《古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是西汉末年张禹结合《鲁论》和《齐论》勘定的《张侯论》,这版《张侯论》出版后,原来的“三论”渐渐不再流传,而《齐论》更是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查无所踪了。
在海昏侯墓中发现的《齐论》最大的特点是,比流传本的《论语》多了两篇,一篇是《问王》,一篇是《知道》。
通过此次《齐论》上文字的对比,发现之前(1973年)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2500余枚汉简中,发现的《论语》也是1800年前的《齐论》。
这个发现,对于学术史来说研究意义比较重大,对于理清《论语》从先秦到汉代的流传版本很有帮助。
(同时有一片木椟上面,应该记录的是刘贺本人阅读《论语》时,所作的读书笔记。)
孔子镜屏,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西室,还有一件漆木屏风,上面有孔子和七位弟子的画像以及传记。
汉代的屏风有两种,一种比较大,用于朝会上,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另一种比较小,也比较实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2件。
海昏侯墓里出土的这件和马王堆出土的规格基本相同,但是它不仅是屏风,更是穿衣镜。
“图史自镜”的穿衣镜
这件屏风上面嵌着铜镜,铜镜前面有一个镜子的盖子,用来掩盖住镜子,后面有镜背,还有一个用于支撑镜子的镜架。
整个文物长70.3cm,宽46.5cm。
在镜子背面、镜掩、镜框上,都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并记录着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有一些当时的流行元素,比如西王母、东王公、白虎苍龙、凤凰等)。
在屏镜左上侧是孔子像,右上侧是颜回像;
中部左侧是子贡像,中部右侧是之路像;
左下部是子羽像,右下侧是之夏像。
镜盖里面还有两个人,左上侧是子张像,右上侧是曾子像。
(孔子及弟子七人,共八人。)
镜盖表面上写着《衣镜赋》,其中一句写到:“临观其意兮不亦康,气和平兮顺阴阳。”
这上面的孔子像,是目前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屏镜上面记录的孔子及弟子们的生平事迹,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记载的内容,高度相似。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在这个屏镜中,既有正衣冠的镜子功能,又有仰止先贤,以人为鉴的精神意象。
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给废了。
当时霍光给他的罪名是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下来一天得做40多件才行,这不吃不喝,光做荒唐事,也是够“辛苦”的啊。
郁郁而终的刘贺死后,被除了国(偏远的“南藩”豫章),生前财富统统埋进墓葬之中。
通过海昏侯刘贺的墓,我们看到了这位当过王、当过候,当过皇帝的特殊王公贵族的生活,也体现出他传奇的一生。
参考文献: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海昏侯的生前身后》。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海昏侯墓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汉帝刘贺之墓。它并不是单独的一个墓这么简单,还有夫人墓、陪葬墓、园墙、祠堂、门、门阙、园寺吏舍,等于说它的整个墓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它比较独特的文物主要是简牍材料,大量金器,玉器,青铜错金当卢纹饰,典籍文献,10余吨五铢钱等,特别是典籍文献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