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后的大秦王朝,有一个更为宽广的帝国版图构想,秦始皇将目标瞄向岭南百越之地。赵佗深受秦始皇器重,两次为副将征讨岭南,公元前223年,赵佗追随国尉屠睢的50万大军攻打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用毒箭射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一起率领大军平定越地,经过四年的努力,公元前214年,岭南大地划入了大秦帝国的版图 。
然而此时的中原大地硝烟四起,大秦帝国摇摇欲坠。病重的任嚣和赵佗分析了岭南的未来局势。岭南现在虽然属于大秦的领地,根基不稳,如果大军离去,北上中原,很难预料会有怎样的后果。两人一致认为,必须守住岭南这块土地,无论中原谁来称帝,岭南都不能随意丢弃。任嚣死后,赵佗筑起三道防线,还趁机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将岭南地盘扩大。中原战乱平息后,以番禹为都城,建立了南越国,赵佗成南越王。
公元前195年,刘邦的使臣陆贾来到南越国,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选择了臣服,南越国开始向汉朝称臣,并向汉朝进贡。好景不长,同年刘邦去逝,吕后临朝掌控朝政,与南越国的矛盾激化,派军前来攻打南越国,因环境不适应而未到达。赵佗见汉越矛盾不断产生,担心吕后通过相邻的长沙国来吞并自己,心灰意冷,于是就脱离了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十几年后,吕后去世,汉文帝又派陆贾前来劝说,赵佗再次归顺汉朝,同时去除了自己的帝号。
赵佗是南越国的第一位君王,因为是他把岭南并入中国的版图,所以他被后世认为是第一个开发这里的人,毛泽东更是评价他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在赵佗的统治下,南越国不仅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欣欣向荣。公元前137年,一百多岁的赵佗去世,南越在他死后不到三十年就被汉朝灭亡。
赵佗第一次征讨岭南时,不像主将屠睢那样滥杀无辜百越人,而是对百越却一直实行“和辑汉越”政策,一方面安抚当地越族,另一方面又劝导自己的士兵和越族通婚。由此,他促进了汉族与当地各族人民的融合,赵佗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功臣。
自说自话一大堆,什么刘邦不敢跟赵佗打架,什么刘邦害怕赵佗杀回关中……
赵佗有什么资格跟刘邦项籍抗衡?
小白总喜欢把某些人说成圣人,明明可以做到,但我怕吓到你,所以我不做……
这不是正确的思考回路,绝大多数人都是立足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的,以此为基础考虑历史人物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现实的。
赵佗他不是夺取中原,而是压根办不到。
秦军本身占领岭南就相当吃力了,那些土人面服心不服,你强大我忍着,但是你弱小我就会落井下石。
这种情况下拿什么打回关中?只要秦军一部分离开岭南,土著就造反了,到时候进退失据,毁灭是迟早的事。
至于刘邦为什么不打赵佗,不是因为打不过,那是因为不划算,刘邦忙着消灭异姓王,燕、楚、韩、梁、赵,哪一块不比区区南越美味?放弃在嘴边的西瓜,去追逐天边的芝麻,怕不是失心疯。
高、文、景三朝,其实都在消化过去吃下的成果,因为刘氏根基太浅,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深入人心,打南越不是不可以,但没什么好处啊(吃饱撑了),只要他不捣乱,时间越推移汉朝的优势越明显,特别是削藩之后,皇帝掣肘越来越少,准备充足就收拾南越不好吗?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题目本身就错了,南越国的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不在龙川。赵佗在秦军里是副将,他上面有个主将任嚣,大秦帝国南海郡郡守,南海郡郡治也就是首府在番禺今广州市,龙川只是南海郡下属的一个县
传说在博物馆(即五层楼)下面。
博物馆也是文物,该文物是因为某朝皇帝听信风水先生言论,说某地有龙脉,需要镇住,不然会出皇帝,抢你江山。于是,皇帝命人在上面兴建了楼房,并命名镇海。从此,广东没出过皇帝了。
赵佗时的南越和南越国,大致区域在今南岭以南,越南河内以北,两广地区为主。包括古称南海和象郡两郡。
赵佗时的南越和南越国,大致区域在今南岭以南,越南河内以北,两广地区为主。包括古称南海和象郡两郡。
我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从没有去参观过。
南越王赵佗最大的历史功绩,是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用华夏文明彻底改造了百越民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认同自己的汉族身份,为岭南之地归入中国版图造就了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越秀山下。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城北象岗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二十米处。令人惊喜的是,墓主竟是赵佗之孙———南越文王赵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玺”龙纽金印等一千余件(套)珍贵文物,被誉为近年来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第二代南越王赵墓的发现,极大地振奋了岭南学术界,也重燃了广州考古队找寻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墓的希望之火。千百年来,神秘的赵佗陵墓一直是岭南最大的历史之谜,考古队员从史书中只知道赵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但其具体地点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过去,广州考古队根据汉代王陵距离都城长安100余公里的线索,把寻找赵佗陵墓的眼光放在离广州几十公里的远郊山冈。而就在考古队的眼皮底下,在离汉代古番禺城仅1公里的象岗,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按汉代陵寝制度和南越合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风俗,考古人员因此推测,赵佗陵
墓亦在广州城的附近,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越秀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