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阅历和习惯即可。
有一次朋友买海外的维生素片,我拿过来看了一眼,说这个不能多吃。他问为什么?很显然我不是健康专家,只不过我从小有一个喜欢看说明书的习惯,从第一次看见保健品开始就把每种成分研究清楚了而已。
再如我现在的工作,我们公司的合伙人、其他一些基金的合伙人,经常发现他们对业务的判断、行业的发展、经济的形势,有着非常独到和精准的判断,切入的着眼点也非常独特,基本上是你从来没有认真对待或者忽略的。为什么会这样?很显然,因为长期的观察、思考、判断,见过了无数家公司的成长衰败、创业者的人生起伏、若干个行业的兴亡、数次经济周期轮回,加上灌注了悟性后复建立考察世界的模型后又反复经历验证,必然形成准确且独到的视角。
再比如说作为一个曾经做过产品的人,几乎难以摆脱用产品思维看待万事的习惯。
小时候家里穷,一直被灌输省电的生活习惯,不用的电器通通关掉。后来成长过程中又历经各种省电作法,生活品质和习惯都受到影响。比如说,省电而经常拔插头,会有使用安全的问题,当时就想插座为什么没有开关,后来便发现了每个插头都有开关可控制的插线板。再比如,把空调温度调高可省电,但是会热,若给空调加上遮阳板降温,温度便可调高一点,再喷些水,多管齐下,可最大化省电。一旦从用户角度理解了省电的原则,就能设计出不影响生活品质又省电的电器,甚至还可以通过改变用户行为来促进省电。
类似的,很多人和残疾人相处时,经常会产生直接帮他们完成事情的想法。然而,很多时候,这样的作法不一定是对他们好,也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我们必须思考哪些东西和哪种作法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对他们是有帮助的。如果可以尽量扶他坐到轮椅,推他四处走走,减少卧床时间,不仅对身体有帮助,心情也肯定会感到愉悦;和盲人朋友用餐,他们只是眼睛看不见,仍有其思考能力,只要通过说明的方式,让其知道有哪些食物,完全没必要代其决定。这些人之中,还有很多不放弃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斗志的人。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至于设计产品时候从“我觉得用户会想要这样”的角度出发,看似为用户着想,但实际是自己需求或喜好的思考。真正要换位思考,必须累积对事物的观察,让自己产生“高度专注力”,不论是在哪一次路上观察,或在何时、何地,都会将该种事物记下,累积到一定数量后,进行分类与分析,试着洞察出该事物背后隐含的意义或现象,培养“深度观察力”。
你在看《杀手:代号47》和《玩命速递:重启之战》两部电影的时候,是否有过会心的微笑?因为男主角开的都是奥迪。前者为RS7拍出超完美的性能展现,后者则连S8的细节功能及特色都展露无意,简直让人无言以对。可与之匹敌的恐怕只有《碟中谍》里的宝马,3系、6系、X5、S1000RR、油电混合……精锐尽出。
这两部烂片,所有剧情根本就是为了车子量身打造,令人侧目。但如果从广告角度来看,却是极佳地将这两辆新车的美感以及速度感诠释得如此惊艳。作为反差,可以看到《实习大叔》中虽然Google的标志无处不在,但故事中并没有生硬套入品牌。
如果你每部电影都认真观察其中的植入广告的话,其实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第一位007探员在《金手指》中说出:“Shaken, not stirred.”这句台词之后,Martini就一直是007电影中最经典的调酒。而直到《天幕杀机》邦德才第一次喝了喜力,最新一集的《幽灵党》也只是点到为止,却也非常醒目。然后你可以在去年搜到新闻,喜力在胡佛水坝搞了个Spyfie的活动,通过卫星相机拍摄贵宾的身影,创造出更多的公关话题。全方位的公关宣传,才是成功的关键。一个成功的置入广告,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规划,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兼听则明,多获取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帮助完善自己的框架,但对于没交集的人、不对路的人、不了解全盘局势的人,他们的观点应该斟酌接受,没道理的,就立马丢弃。“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的一生必须面对百百种人,人无完人,你的观点再正确,一样可能被骂的狗血淋头,坚持住就好。
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诠释。”这里的“事实”,和科学中实验得到的“事实”是不同的,与“真理”更是不能相提并论。举例来说,历史不是纯然客观的事件,也不是纯然主观的意识,而是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理解,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历史总是含着意识,不是客观的。历史的真实是什么? 每个人记载的都不同,这也就是思想、意识有百家争鸣的有趣所在。不管是何种角度,能有独特见解,绝对是一件幸事。
———————————————————————————————————
关注公众号:“sunzhichaoshuo” 或 “孙志超说” 分享更多干货 若有问题,微信公众号点“有问就提”加入孙志超的知识星球,我会认真回答。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 袁寒柏:
(1)一个人很容易被说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时被说服,而后想想感到对方说的不对,这通常是内在有强烈的恐惧,把表达反对的观点象征为对他人的攻击,从而幻想受到惩罚,故而出现意志上的顺从,通常在上司、父母、老师面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可以理解为“假性顺从”;第二种情况是无论是被说服时或者后都感觉对方说的对,那就说明自己的身份认同没有充分建立,这往往源于,没有切实地深入社会实践、学习和阅读、体验和思考。
(2)对于“假性顺从”,需要觉察和克服内在的恐惧和畏惧,在生活中的事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注意观察是否你的回答都会遭到对方的反驳和训斥,特别注意表达时的语气要温和而坚定,往往你会发现表达不同的观点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可怕。
(3)对于身份认同式的被说服和没有观点,就要充分地学习和阅读、观察、实践和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架构,特别是渐渐寻找到你的自我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4)注意警惕对被说服本身抱有偏见,有时被别人说服并不意味着就是无能和没有观点,你同意对方对的观点本身就是观点,这不正是所谓的择善而从之吗?为了不被说服而故意和别人抬杠那就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