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战略(袁崇焕五年复辽能成功吗)

首页 » 热门资讯 » 正文

袁崇焕“五年复辽”能实现么?如果要达到“五年复辽”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我来分析一下。

呃,字儿写冒了……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看完吧。


说之前,先简单说说什么是袁崇焕“五年复辽”

(袁崇焕雕像)


崇祯皇帝即位后,元年(1628年)七月

崇焕……召见……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就是袁崇焕说的“五年复辽”。皇帝一听高兴啊,说好好,我肯定不抠儿门儿,只要你解决了这个问题,赏赐大大的。等皇帝出去歇会儿,估计是上厕所什么的吧。这时候给事中许誉卿就趁这个空闲问袁崇焕,说袁大人,您打算具体用啥方法复辽啊?

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

什么意思?!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够烦的了,我就随口一说,逗个闷子。

结果许誉卿问他,那到了五年,皇上要考核你结果可怎么办啊?袁崇焕这一想,才傻眼了。

所以,袁崇焕随口一说,咱就随便遐想一下吧。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


那么对于“五年复辽”袁崇焕认为有啥基本条件呢?他跟皇帝说

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同时,他还要了尚方宝剑和全部的指挥权。这些就是袁崇焕认为的基本条件。

抛开对袁崇焕个人的褒贬评价及其被杀的因素。如需达成“五年复辽”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量战场上的博弈双方,也就是大明后金的情况,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辽地。我认为要具备瓦解后金、充实羽翼、足兵足饷这三个条件。否则是不易达成的。

下面就逐一来聊聊的:



瓦解后金

为啥先说瓦解后金呢?我们知道明朝的覆灭是不可逆的,实话说,袁崇焕不被杀,袁崇焕不杀毛文龙能解决明朝的问题么?其实还是解决不了明朝日益衰弱、后金日益强盛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还把这一条放在前面呢?是因为,宁远一战,努尔哈赤被炸身亡,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 1626年)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驾崩,同年崇祯皇帝继位,第二年改元崇祯。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时,皇太极也是继位不久,汗位不稳。所以,他的建议也不能说就全是信口开河。

(《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


后金的体制与是不一样的。努尔哈赤在杀掉长子褚英,废掉汗位继承人代善之后,在其天命七年(天启二年 1622年),建立了“八王共议制”,也就是咱们在《雍正王朝》里听八王爷逼宫时提的那个。只不过,此时的八王是努尔哈赤的八个子侄。这个制度表明,后金大汗的汗位是由八王共同通过的,大汗如果无德,或者不胜任,八王有权共议罢免大汗。这其中的四大贝勒(王)是更具权力的,这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虽然,根据《清史稿》和《清实录》记载,都说皇太极是受大家拥立为汗的。但根据后金的《满文旧档》记载,其实,另三大贝勒与皇太极矛盾却也不小。代善作为“废太子”就别说了,谁能心甘情愿呢?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爸爸舒尔哈齐就时常想单飞,被努尔哈赤所惩罚。阿敏也和他爸爸一样,希望另立门户,在拥立皇太极的时候,就曾派人跟皇太极说,我拥立你为汗,你让我“出居外藩”吧。而后,他率军攻打朝鲜时,也曾动过在朝鲜自立为王的念头。而莽古尔泰呢,虽然没啥政治野心,但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跟皇太极直接掏刀子

(四大贝勒)


而且,努尔哈赤刚死,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的形势还是比较危急的。当时后金军队刚刚在宁远战败,且大汗因此死去。而且自后金明朝开战之后,边境贸易已然没有,如何维持国家和军队的生计就是个大问题了。所以日本人稻叶君山所写的《清朝全史》就说:

太祖之宁远败绩,已有末路之势,如永远继续,则金国命运,或即衰亡,亦未可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就遣使找袁崇焕媾和示弱,以拖延时间。所以,袁崇焕后来进京面圣时说“五年复辽”可能也是以此为据

反观明朝,在后金汗位交替之时,乃至袁崇焕面圣前,后金第一次出兵朝鲜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举动,一是采取军事主动,打击后金有生力量。二是利用四大贝勒之间的矛盾以利诱之,瓦解分化后金。如果这么做的话,“五年复辽”并非不可能的事儿。因为到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才将阿敏治罪,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才收拾的莽古尔泰,只剩大贝勒代善一人,也就没法兴风作浪了。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是皇太极“乾纲独断”,还有对后金各派势力瓦解的机会。



充实羽翼

所谓“羽翼”说的是内蒙古诸部朝鲜

争取后金以西的内蒙古诸部尤为重要。后金很早就已经降服了科尔沁蒙古,与喀尔喀蒙古也曾会盟,但喀尔喀蒙古基本上摇摆于后金之间。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积极处理蒙古关系时,明朝为了抗击后金,只是每年给察哈尔蒙古林丹汗钱,换取他的支持。但林丹汗的志向确是统一蒙古,只是因为后金是他统一蒙古的绊脚石,他才会与明朝暂时联合,做做表面功夫。

(林丹汗)


而其他内蒙古诸部,在林丹汗的攻击下,倒向了后金,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年),内蒙古诸部后金喀喇沁会盟,共同对付林丹汗。同时,在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包围北京的时候,《清实录》也记载了:

喀喇沁台吉布尔哈图,曾受赏于明,以熟识路径,命为向导。

说明内蒙古部族已经为后金所用,打击明朝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林丹汗后金交战失败,整个部众向西遁逃,林丹汗病死。后金持续攻击林丹汗余部,最终于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降服了林丹汗部众,得到了传国玉玺彻底平定内蒙古

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明军一直处于龟缩防守的状态。并没有趁后金收服蒙古诸部的时候出兵支援林丹汗,也没有在这期间,趁后金国中空虚发动进攻。


(丙子虏乱)


后金的东南,是中央王朝历来最忠诚的属国朝鲜。二三十年前,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刚刚救了朝鲜。因此,朝鲜一开始也是忠心站在明朝这边。在皇太极上台后,两次攻打朝鲜。第一次就是上边提到的以阿敏统兵的那次,为了解除后金的危机,正好也是趁着朝鲜内乱,皇太极刚继位就决定兵发朝鲜,当然了,朝鲜肯定打不过后金的,最后只得赔了不少钱给后金,但是对于后金提出的改变两国平等关系,成为君臣关系的要求予以回绝。即使是到崇德元年年(崇祯九年,1636年)清朝第二次攻打朝鲜丙子虏乱)时,明知不敌清朝朝鲜群臣,仍然纷纷上疏表示拼死抵抗。

洪翼汉(瞅这名字,就很政治正确)说:

臣自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臣自闻僭帝之说,胆欲裂,气欲断……

尹集也说:

天朝之于我国,父母也,奴贼(清),即父母之仇也,人臣岂有与父母之仇约为兄弟,而置父母于相忘之域,恬然不以为耻者!

朝鲜被迫投降后,清朝要求朝鲜将主战派的“三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押到盛京(沈阳)斩首。

明朝不在朝鲜危亡时再度支援朝鲜,立刻就受到了惩罚,平定朝鲜后,皇太极让新投降的军和朝鲜军队攻占皮岛,先后在此杀死明朝军民四五万人。朝鲜也算是给大清朝缴上了投名状。

如果崇祯皇帝上台后,能够对林丹汗为主的内蒙古诸部朝鲜大加笼络和支持,促使他们不断袭扰削弱后金。或许“五年复辽”还是有可为的。



足兵足饷

当然,军粮与军饷的问题,包括军械、军马等等,没钱没粮谈什么“五年复辽”啊。我看很多朋友都做了分析,我就不多说,就简单补充一点儿吧。首先,按《明史·袁崇焕传》里说的,

崇焕在辽,……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说明他在辽东驻守,一年支出480万两,比以前减少了120万两,皇帝还嘉奖了他,可见以往每年军费要600万两左右。

其他地方的记录也记载了从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1618-1627)前后十年间对后金军费用银6000多万两,每年600多万两。仅朝廷对辽饷这一项的征收,经过数次加派,已经达到了最高每年730万两!而明末每年太仓(国库)入库才400多万两,平均每年因辽饷出现的赤字就达到了200多万两,因此边地饷银长期拖欠。就在袁崇焕皇上保证“五年复辽”的几乎同一时间,

“川、湖兵戍宁远者,以缺饷四月大噪,余十三营起应之”

这些士兵把巡抚都抓起来作为人质了。

崇祯这一朝确实是天灾人祸,真正是一个王朝要灭亡的征兆,又有小冰期所带来的灾荒、又有农民因为负担太重的起义,再加上和后金的战争,实在是疲于应付了。

所以都不用提兵足的问题了,现在的兵就养不动!万历年间,地军队就因为欠饷哗变过,这又。因此,“五年复辽”基本条件中的足兵足饷实际上也是镜花水月



综上所述,“五年复辽”虽然可以列出基本条件,不过这些条件,放在现实里,大半不好实现,因为不管是足兵足饷的充实边军,还是收买察哈尔林丹汗,支援朝鲜对抗后金,都需要真金白银,而明朝政府缺的就是钱。但是有一条,不一定需要多花钱,这就是趁皇太极政权不稳去挑唆后金内乱。只可惜,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袁崇焕,都没想到尝试这个办法。

反观后金/清朝,在皇太极上台后,

  1. 立刻出兵朝鲜、降服内蒙古诸部断明朝羽翼

  2. 不断入掠取京畿山西等地获得大量财物、人口,充实自己,削弱明朝

  3. 对内削除其他贝勒势力,稳固统治,对实施反间计杀掉袁崇焕

(袁崇焕临刑口占)


虽然在此期间输掉宁锦之战,但却最终赢得天下,皇太极崇祯袁崇焕战略眼光的对比,高下立判。

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复辽,只是在崇祯面前夸下的海口。

为了得到崇祯皇帝最大的支持与绝对信任,袁崇焕显然有些迫切了。

其本身并不具备复辽的条件,在当时只能采取守势。

如果1629年末皇太极第一次入关,袁采取孙膑围魏救赵之策,从宁锦出兵进攻辽阳,沈阳,皇太极必然回兵援救否则后金亡国了,结果未知

1627年皇太极连赵率教几千人守锦州都攻不下来,说明后金攻城能力有限,不会对北京城有多大威胁

结果1629年末皇太极第一次入关,让1627年宁锦之战明军主要指挥者赵率教,满桂,袁崇焕全死了,皇太极做梦都没想到一次战争效率如此之高暗自悔恨1627年自己太傻。

结论

袁崇焕军事才能比皇太极还是差了一丢丢

一、在敌人闹饥荒的时候,将粮食卖给敌人的盟友,并置皇帝的严旨于不顾,坚称不可能资敌,最终迎来敌人和盟友的联合入侵,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二、在皇帝面前坚称“五年平辽”,并以之为倚仗,斩杀了自己无权处置的方面将领,不久后,敌人未平,却逼近了己方的首都,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三、占据天险,向皇帝和百姓宣称“必不令越蓟西”,言犹在耳,敌军已经在眼皮底下突破,甚至没有发生战斗,只敢跟随敌军行进的战区总指挥,该不该杀?

袁崇煥无疑是"擎天一柱"!除了他,沒有第二个明朝将领战胜过清军,面对袁兵,清军在关外和蓟镇,都只能绕道而行,碰到其他明军就直接碾压过去了。他的军事素质连敌人也畏服,他的忠诚连乾隆也钦佩并为之洗冤。

本来,这事已很清楚了,可是近年来有些人打着"探索历史真相"的幌子,硬说乾隆崇袁是为了贬损明朝,还说《明史》是清朝编的,不可信云云。可是这些人怎么不想想:崇祯杀的人多了,清朝怎不吹捧魏忠贤、王朴、贺人龙呢?还有,若是《明史》捏造、歪曲史实,因而不可信,那说明清朝统治者任意篡改歪曲历史,经他们手的史料都走了样,那么,明末大量黑袁的材料也是经过清朝才流传到现在的,你们干吗深信不疑?清朝存心要抬袁以贬明,怎么不毁了这些材料?二百六十八年不算短,要整理并销毀黑袁的东西,清朝怎么会办不到?他们是沒时间还是沒人才?这些黑袁的材料一直流传到现在,让你们用作炮弹轰袁,就不是清廷的意图?若是清廷尊重历史,完整地保留史料,不加歪曲或毀灭,又怎么会在《明史》里胡编乱造呢?这些问题,哪位先生能给予合理的解答?本人洗耳恭听!

袁崇焕“五年复辽”能实现么?如果要达到“五年复辽”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我来分析一下。

呃,字儿写冒了……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看完吧。


说之前,先简单说说什么是袁崇焕“五年复辽”

(袁崇焕雕像)


崇祯皇帝即位后,元年(1628年)七月

崇焕……召见……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就是袁崇焕说的“五年复辽”。皇帝一听高兴啊,说好好,我肯定不抠儿门儿,只要你解决了这个问题,赏赐大大的。等皇帝出去歇会儿,估计是上厕所什么的吧。这时候给事中许誉卿就趁这个空闲问袁崇焕,说袁大人,您打算具体用啥方法复辽啊?

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

什么意思?!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够烦的了,我就随口一说,逗个闷子。

结果许誉卿问他,那到了五年,皇上要考核你结果可怎么办啊?袁崇焕这一想,才傻眼了。

所以,袁崇焕随口一说,咱就随便遐想一下吧。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


那么对于“五年复辽”袁崇焕认为有啥基本条件呢?他跟皇帝说

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同时,他还要了尚方宝剑和全部的指挥权。这些就是袁崇焕认为的基本条件。

抛开对袁崇焕个人的褒贬评价及其被杀的因素。如需达成“五年复辽”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量战场上的博弈双方,也就是大明后金的情况,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辽地。我认为要具备瓦解后金、充实羽翼、足兵足饷这三个条件。否则是不易达成的。

下面就逐一来聊聊的:



瓦解后金

为啥先说瓦解后金呢?我们知道明朝的覆灭是不可逆的,实话说,袁崇焕不被杀,袁崇焕不杀毛文龙能解决明朝的问题么?其实还是解决不了明朝日益衰弱、后金日益强盛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还把这一条放在前面呢?是因为,宁远一战,努尔哈赤被炸身亡,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 1626年)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驾崩,同年崇祯皇帝继位,第二年改元崇祯。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时,皇太极也是继位不久,汗位不稳。所以,他的建议也不能说就全是信口开河。

(《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


后金的体制与是不一样的。努尔哈赤在杀掉长子褚英,废掉汗位继承人代善之后,在其天命七年(天启二年 1622年),建立了“八王共议制”,也就是咱们在《雍正王朝》里听八王爷逼宫时提的那个。只不过,此时的八王是努尔哈赤的八个子侄。这个制度表明,后金大汗的汗位是由八王共同通过的,大汗如果无德,或者不胜任,八王有权共议罢免大汗。这其中的四大贝勒(王)是更具权力的,这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虽然,根据《清史稿》和《清实录》记载,都说皇太极是受大家拥立为汗的。但根据后金的《满文旧档》记载,其实,另三大贝勒与皇太极矛盾却也不小。代善作为“废太子”就别说了,谁能心甘情愿呢?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爸爸舒尔哈齐就时常想单飞,被努尔哈赤所惩罚。阿敏也和他爸爸一样,希望另立门户,在拥立皇太极的时候,就曾派人跟皇太极说,我拥立你为汗,你让我“出居外藩”吧。而后,他率军攻打朝鲜时,也曾动过在朝鲜自立为王的念头。而莽古尔泰呢,虽然没啥政治野心,但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跟皇太极直接掏刀子

(四大贝勒)


而且,努尔哈赤刚死,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的形势还是比较危急的。当时后金军队刚刚在宁远战败,且大汗因此死去。而且自后金明朝开战之后,边境贸易已然没有,如何维持国家和军队的生计就是个大问题了。所以日本人稻叶君山所写的《清朝全史》就说:

太祖之宁远败绩,已有末路之势,如永远继续,则金国命运,或即衰亡,亦未可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就遣使找袁崇焕媾和示弱,以拖延时间。所以,袁崇焕后来进京面圣时说“五年复辽”可能也是以此为据

反观明朝,在后金汗位交替之时,乃至袁崇焕面圣前,后金第一次出兵朝鲜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举动,一是采取军事主动,打击后金有生力量。二是利用四大贝勒之间的矛盾以利诱之,瓦解分化后金。如果这么做的话,“五年复辽”并非不可能的事儿。因为到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才将阿敏治罪,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才收拾的莽古尔泰,只剩大贝勒代善一人,也就没法兴风作浪了。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是皇太极“乾纲独断”,还有对后金各派势力瓦解的机会。



充实羽翼

所谓“羽翼”说的是内蒙古诸部朝鲜

争取后金以西的内蒙古诸部尤为重要。后金很早就已经降服了科尔沁蒙古,与喀尔喀蒙古也曾会盟,但喀尔喀蒙古基本上摇摆于后金之间。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积极处理蒙古关系时,明朝为了抗击后金,只是每年给察哈尔蒙古林丹汗钱,换取他的支持。但林丹汗的志向确是统一蒙古,只是因为后金是他统一蒙古的绊脚石,他才会与明朝暂时联合,做做表面功夫。

(林丹汗)


而其他内蒙古诸部,在林丹汗的攻击下,倒向了后金,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年),内蒙古诸部后金喀喇沁会盟,共同对付林丹汗。同时,在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包围北京的时候,《清实录》也记载了:

喀喇沁台吉布尔哈图,曾受赏于明,以熟识路径,命为向导。

说明内蒙古部族已经为后金所用,打击明朝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林丹汗后金交战失败,整个部众向西遁逃,林丹汗病死。后金持续攻击林丹汗余部,最终于天聪九年(崇祯八年,1635年)降服了林丹汗部众,得到了传国玉玺彻底平定内蒙古

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明军一直处于龟缩防守的状态。并没有趁后金收服蒙古诸部的时候出兵支援林丹汗,也没有在这期间,趁后金国中空虚发动进攻。


(丙子虏乱)


后金的东南,是中央王朝历来最忠诚的属国朝鲜。二三十年前,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刚刚救了朝鲜。因此,朝鲜一开始也是忠心站在明朝这边。在皇太极上台后,两次攻打朝鲜。第一次就是上边提到的以阿敏统兵的那次,为了解除后金的危机,正好也是趁着朝鲜内乱,皇太极刚继位就决定兵发朝鲜,当然了,朝鲜肯定打不过后金的,最后只得赔了不少钱给后金,但是对于后金提出的改变两国平等关系,成为君臣关系的要求予以回绝。即使是到崇德元年年(崇祯九年,1636年)清朝第二次攻打朝鲜丙子虏乱)时,明知不敌清朝朝鲜群臣,仍然纷纷上疏表示拼死抵抗。

洪翼汉(瞅这名字,就很政治正确)说:

臣自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臣自闻僭帝之说,胆欲裂,气欲断……

尹集也说:

天朝之于我国,父母也,奴贼(清),即父母之仇也,人臣岂有与父母之仇约为兄弟,而置父母于相忘之域,恬然不以为耻者!

朝鲜被迫投降后,清朝要求朝鲜将主战派的“三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押到盛京(沈阳)斩首。

明朝不在朝鲜危亡时再度支援朝鲜,立刻就受到了惩罚,平定朝鲜后,皇太极让新投降的军和朝鲜军队攻占皮岛,先后在此杀死明朝军民四五万人。朝鲜也算是给大清朝缴上了投名状。

如果崇祯皇帝上台后,能够对林丹汗为主的内蒙古诸部朝鲜大加笼络和支持,促使他们不断袭扰削弱后金。或许“五年复辽”还是有可为的。



足兵足饷

当然,军粮与军饷的问题,包括军械、军马等等,没钱没粮谈什么“五年复辽”啊。我看很多朋友都做了分析,我就不多说,就简单补充一点儿吧。首先,按《明史·袁崇焕传》里说的,

崇焕在辽,……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说明他在辽东驻守,一年支出480万两,比以前减少了120万两,皇帝还嘉奖了他,可见以往每年军费要600万两左右。

其他地方的记录也记载了从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1618-1627)前后十年间对后金军费用银6000多万两,每年600多万两。仅朝廷对辽饷这一项的征收,经过数次加派,已经达到了最高每年730万两!而明末每年太仓(国库)入库才400多万两,平均每年因辽饷出现的赤字就达到了200多万两,因此边地饷银长期拖欠。就在袁崇焕皇上保证“五年复辽”的几乎同一时间,

“川、湖兵戍宁远者,以缺饷四月大噪,余十三营起应之”

这些士兵把巡抚都抓起来作为人质了。

崇祯这一朝确实是天灾人祸,真正是一个王朝要灭亡的征兆,又有小冰期所带来的灾荒、又有农民因为负担太重的起义,再加上和后金的战争,实在是疲于应付了。

所以都不用提兵足的问题了,现在的兵就养不动!万历年间,地军队就因为欠饷哗变过,这又。因此,“五年复辽”基本条件中的足兵足饷实际上也是镜花水月



综上所述,“五年复辽”虽然可以列出基本条件,不过这些条件,放在现实里,大半不好实现,因为不管是足兵足饷的充实边军,还是收买察哈尔林丹汗,支援朝鲜对抗后金,都需要真金白银,而明朝政府缺的就是钱。但是有一条,不一定需要多花钱,这就是趁皇太极政权不稳去挑唆后金内乱。只可惜,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袁崇焕,都没想到尝试这个办法。

反观后金/清朝,在皇太极上台后,

  1. 立刻出兵朝鲜、降服内蒙古诸部断明朝羽翼

  2. 不断入掠取京畿山西等地获得大量财物、人口,充实自己,削弱明朝

  3. 对内削除其他贝勒势力,稳固统治,对实施反间计杀掉袁崇焕

(袁崇焕临刑口占)


虽然在此期间输掉宁锦之战,但却最终赢得天下,皇太极崇祯袁崇焕战略眼光的对比,高下立判。

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复辽,只是在崇祯面前夸下的海口。

为了得到崇祯皇帝最大的支持与绝对信任,袁崇焕显然有些迫切了。

其本身并不具备复辽的条件,在当时只能采取守势。

如果1629年末皇太极第一次入关,袁采取孙膑围魏救赵之策,从宁锦出兵进攻辽阳,沈阳,皇太极必然回兵援救否则后金亡国了,结果未知

1627年皇太极连赵率教几千人守锦州都攻不下来,说明后金攻城能力有限,不会对北京城有多大威胁

结果1629年末皇太极第一次入关,让1627年宁锦之战明军主要指挥者赵率教,满桂,袁崇焕全死了,皇太极做梦都没想到一次战争效率如此之高暗自悔恨1627年自己太傻。

结论

袁崇焕军事才能比皇太极还是差了一丢丢

一、在敌人闹饥荒的时候,将粮食卖给敌人的盟友,并置皇帝的严旨于不顾,坚称不可能资敌,最终迎来敌人和盟友的联合入侵,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二、在皇帝面前坚称“五年平辽”,并以之为倚仗,斩杀了自己无权处置的方面将领,不久后,敌人未平,却逼近了己方的首都,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三、占据天险,向皇帝和百姓宣称“必不令越蓟西”,言犹在耳,敌军已经在眼皮底下突破,甚至没有发生战斗,只敢跟随敌军行进的战区总指挥,该不该杀?

袁崇煥无疑是"擎天一柱"!除了他,沒有第二个明朝将领战胜过清军,面对袁兵,清军在关外和蓟镇,都只能绕道而行,碰到其他明军就直接碾压过去了。他的军事素质连敌人也畏服,他的忠诚连乾隆也钦佩并为之洗冤。

本来,这事已很清楚了,可是近年来有些人打着"探索历史真相"的幌子,硬说乾隆崇袁是为了贬损明朝,还说《明史》是清朝编的,不可信云云。可是这些人怎么不想想:崇祯杀的人多了,清朝怎不吹捧魏忠贤、王朴、贺人龙呢?还有,若是《明史》捏造、歪曲史实,因而不可信,那说明清朝统治者任意篡改歪曲历史,经他们手的史料都走了样,那么,明末大量黑袁的材料也是经过清朝才流传到现在的,你们干吗深信不疑?清朝存心要抬袁以贬明,怎么不毁了这些材料?二百六十八年不算短,要整理并销毀黑袁的东西,清朝怎么会办不到?他们是沒时间还是沒人才?这些黑袁的材料一直流传到现在,让你们用作炮弹轰袁,就不是清廷的意图?若是清廷尊重历史,完整地保留史料,不加歪曲或毀灭,又怎么会在《明史》里胡编乱造呢?这些问题,哪位先生能给予合理的解答?本人洗耳恭听!

袁崇焕显然不是明末最好的将领,但为什么在历史上名声最大?个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最终的死因而决定的。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个人认为他之所以出名无非是因为以下几点?一、他以低官阶且无任何旨意的情况下私自斩杀毛文龙(当时官阶比他高的多)二、他确实打了几场气势如虹的胜仗。击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三、他的行事作风和背杀原因在历史上存在巨大争议。纵观他的一生,既短暂又辉煌。他极富军事才能,但狂妄自大行事乖张在政治上又像极了白痴。,杨启超对他大加赞赏,康有为为他提过字。毛主席也对他持有肯定态度金庸先生以他为时代背景,写下巜碧血剑》所以他想不出名都很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xcxb.com/artdetail-85304/
 推荐视频

猎艳清单缺了你

Bartosz Gelner Michalina Olszanska Pawel Malaszynski

BLOODY ESCAPE -地狱的逃生作战-

小野友树   上田丽奈   齐藤壮马   内田雄马   雪野五月   仓田雅世   福山润   置鲇龙太郎   中谷一博   大桥彩香   高桥李依   长绳麻理亚   速水奖   三木真一郎   日高里菜   山寺宏一

旅行护士 第二季

冈田将生 中井贵一 山崎育三郎 森田望智 寺岛忍 安达祐实 野吕佳代 池谷伸枝 浅田美代子 内藤刚志 风间俊介 渡边大知 松本大辉 槙田雄司

婚后事(粤)

黎诺懿 陈自瑶 罗子溢 王敏奕 罗天宇 陈庭欣 赖慰玲 炜烈 区明妙 罗冠兰 李漫芬 陈熙蕊 谭成坤 黎燕珊 徐肇平

远东特遣队之铁血奇兵

张甲田 杜振清 姬晨牧 褚栓忠 王卓

权力背后

Paul Butler Elizabeth Hinton

漫画奇侠[普通话版]

孙路路 星潮 李诗萌 杨天翔 刘一鸣

塔尔萨之王 第二季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尼尔·麦克唐纳 马丁·斯塔尔 杰·威尔 马克斯·凯塞拉 塔蒂亚娜·扎普蒂诺 安娜贝拉·莎拉 文森特·皮亚扎 多米尼克·隆巴多兹 安德丽·萨维奇 加内特·赫德兰 达娜·德拉尼 弗兰克·格里罗 丁瑞奇 里姆·巴斯玛 罗尼·吉恩·贝尔维斯 A·C·彼得森 泰勒·艾略特·伯克 哈特利·布威克 达希尔·康纳利 巴里·柯宾 米根·弗林 麦肯娜·奎格莉·哈灵顿 迈尔斯·穆森登 特拉维斯·昆汀 小安杰尔·罗萨里奥

逆天的圣诞老人

Duane Bruce Tara Henry Michael Neel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