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皇太极反间计除掉袁崇焕,过高的看了袁崇焕的作用,过低的看了皇太极的谋略。皇太极对于袁崇焕这件事情上,重点根本不在袁崇焕身上。
在弄明白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捋顺两个基本概念。
一、时代背景
明清更迭是不是清国和明国争天下?不完全是。当时真正逐鹿天下的,是明清和元,蒙古是具有争天下资格的。
最能突出蒙古争天下的举动,是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举行的乌兰察布会盟,签订的《蒙古·卫拉特法典》。说个简单的事情,若是清朝在山海关之战不入关,厄鲁特蒙古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在不久之后就会从大同入关争取天下。所以多尔衮入关真正的重要意义在这里,毕竟东北比新疆距离北京要近,巴图尔珲台吉得到消息晚了。
厄鲁特蒙古巴图尔会会台吉也有入主中原野心
二、领导人身份
崇祯皇帝的身份:汉地人的皇帝。
林丹汗的身份:草原人的大汗。
皇太极身份:崇德皇帝 天聪汗,也就是说,清国的皇帝是兼任汉地人皇帝和草原人大汗的身份。
皇太极身份=崇祯 林丹汗
明白了这些,让我们重新来看袁崇焕事件。
三、袁崇焕事件始末
袁崇焕事件是不是到了袁崇焕死了就为止了?从清国的历史进程来看不是的。
具体有:
1. 北京保卫战。结果:袁崇焕守北京,袁崇焕被抓。
2. 清军攻击林丹汗。结果:林丹汗败走青海。
3. 林丹汗死后,多尔衮再次进攻林丹汗所部。结果:林丹汗遗孀献蒙古大汗印,皇太极正式成为草原之主。
可以充分看到所谓袁崇焕事件最终结果是皇太极取得蒙古大汉印,可见此战皇太极对于袁崇焕的目标并不强。
袁崇焕死的很悲壮
四、袁崇焕死于内斗
袁崇焕很棘手,皇太极很讨厌他,但是不代表皇太极需要对袁崇焕做什么事。袁崇焕的棘手体现在明军和蒙古军队结盟,袁崇焕有“勾结”蒙古的书信就是证据。但是从实际出发,明清之际采袁崇焕用外交手段是正确的,他没有做错。
相比较袁崇焕,皇太极很明显更看重蒙古大汗。皇太极攻击北京主要目的是让袁崇焕回防,隔断明军和清军关系。因为林丹汗不信黄教,所以蒙古人帮他的不多。隔断了林丹汗和袁崇焕的关系,林丹汗孤掌难鸣,皇太极就敢攻击林丹汗了。
袁崇焕的死是内斗的结果,和皇太极关系不大。
多尔衮从林丹汗家里抢走了蒙古大汗印
五、为何明朝锦衣卫和东厂没发挥作用?
从职能定位上,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国内特务组织,不管国外。这就好比今天国外发生战争,需要中国驻军。中国派出去的一定是军队,而不是派一些警察部队,那是不负责任的。
另外从职能上说,明朝皇帝都只关心汉地的事情,不关心草原的事情,让锦衣卫和东厂去负责原本国外的事情,是不是有些过分?这些在明朝那个时代应该是军队斥候的工作。
相比较皇太极则是站在汉地皇帝和草原大汗双重身份来开展工作,所以他的谋略明显更高一筹。获得蒙古大汗印的时候,皇太极充分应用了蒙古、清国和明国三方的信息,开展的正确战术。
所以袁崇焕的死和东厂、锦衣卫没有关系。
魏忠贤最大的功绩就是减免农业税,加征工商税,保证财政充足。有了充足的财政才能安抚灾民,发放军饷。明朝灭亡,东林党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崇祯被空谈误国的东林党忽悠,杀了魏忠贤,造成东林党独大,失去制衡。上吊只有太监跟随,遗言臣皆亡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