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春明梦余录》记述:“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如果仅以抵御后金的统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焕死的是有点冤。而如果将袁崇焕案件的前后经过进行详细梳理,又会发现,似乎死的并不完全冤枉。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的“宁锦大捷”,应该是袁崇焕人生最辉煌的两场战役。然而,“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时,袁崇焕却遭到了魏忠贤党羽的弹劾,理由是没有前去救援锦州,仅给予官阶晋升一级的封赏。为此,袁崇焕于七月愤而辞官回乡。之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镇守宁远。
如果大家看看历朝历代的忠臣,除非朝廷罢黜,可有因封赏不如意愤而“撂挑子不干”的。因此,袁崇焕此举不得不遭人诟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同年末诛除魏忠贤及其主要党羽。
崇祯元年(1628年)初,朱由检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对袁崇焕尤以厚遇,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年七月,袁崇焕回京述职,于大殿之上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朱由检听后大加赞赏。然而,在散朝的时候,光禄卿许誉卿对袁崇焕不满道:“皇上英明,如此重用于你,你怎么能信口开河,五年复辽,如果实现不了,又该如何面对?”闻听此言,袁崇焕心知失言,但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为此,他特地面见朱由检,提出“五年复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朱由检二话不说,当即命令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职能部门5年内积极配合,要钱粮给钱粮,要装备给装备,要人给人,要兵将调兵将。
可以说,朱由检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已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但是,袁崇焕为将多年,岂能不知“军中无戏言”的道理,而他就这样对皇上“戏言”了。正所谓:“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识全豹。”由此可见,袁崇焕的统军之能,怕没有流传的那么厉害。
同时,为了增加袁崇焕的权重,朱由检特赐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谁知,他却用这把“尚方宝剑”私自将朝廷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斩杀。原因是毛文龙和自己的兵改意见相左,又不听自己相劝致仕还乡。
然而,毛文龙同样也是明末一位难得的将才。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与袁崇焕达成请和,于是率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而袁崇焕却利用这个机会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御。不久,朝鲜和毛文龙先后向朝廷上书告急,朝廷诏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为此,袁崇焕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另派赵率教、左辅、朱梅等将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牵制后金军。不曾想,这时的朝鲜又突然倒向后金,并协助后金反攻毛文龙,结果朝鲜和后金军皆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同僚袁崇焕之手。对此,朱由检并没有怪罪袁崇焕,依旧对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焕又是如何回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金打造的锦州、中左、大凌防线,先后占领遵化、三屯营等明朝重镇,总兵朱国彦和巡抚王元雅与战不力自尽而死、大将赵率教战场阵亡。很快,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又越过蓟州向西,直逼国都北京城。这时,袁崇焕也正好率领大军赶回北京。此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到了此事,袁崇焕可能感到有负圣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顾行军疲惫,婉拒了朱由检的赏赐慰劳诏见,立即于城外进行布防,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于西北列阵,袁崇焕于西面列阵。最终后金军进攻无果撤退,而刘应国、罗景荣等明将又率兵乘胜追杀,再次斩杀后金军上千人,由于整个战局明军仓促应战,反而死伤更多。后来,袁崇焕又派任守忠率领500火炮军,向后金军营寨发起轰炸,后金军见难以坚守,遂果断返回锦州,北京之围化解。
事后,朱由检又岂能不进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焕,但他却将我当成傻子来耍,还“五年复辽”,自己都差点成了金军的俘虏。
因此,当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袁弘勋等人趁机煽风点火,诬陷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私放后金军入关时,朱由检便信了几分,随于十二月将其收监。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擅杀毛文龙的罪名一并被翻出,结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产被抄没,家人被三千里流放。此后,朱由检对于所有领军大将的猜忌之心开始逐步加剧,17年内换了17任兵部尚书,54个内阁首辅,数位大将遭到冤杀,近百官员丧命,进而将大明江山推向了深渊。其实,这一切的始作蛹者,和袁崇焕的有负圣恩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要说袁崇焕不冤,是由于他放的大卫星“五年复辽”计划所引起;要说他冤,是当他得知后金军逼近京都时,能够千里迢迢迅速回援,最终逼退后金军,事后朝廷也应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如果将岳飞换成袁崇焕,显然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而且极有可能成就一段“千古君臣楷模”的佳话。
图片来源网络
抛除他是不是汉奸来说,单单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他死得就一点都不冤枉。当时袁崇焕的战略不仅徒耗国力还有资敌的成分在里面,致使明朝丧失好局面,按着军队里所说的,甘当军令,死。
当时袁崇焕做错了两件事,一件是战略决策上面把握错误。比如当时的后金国势是军队野战能力强但是经济脆弱,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对峙,守而不攻拼国力,然后后金支撑不住自然出战机。袁崇焕在制定策略的时候是对的,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偏差,那就是将过多的兵力屯聚到辽东,大致在20万左右,这20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草1万担,五年下来几乎把整个大明吃穷了,比如崇祯都已经节衣缩食给前线战士补上粮饷。当时袁崇焕最好的办法是削减兵力到3万人,当时清军不善攻城,3万兵力守城足够了,然后只守不攻让大明休养生息,然后拼持久战消耗战,最终拖死后金。
其次,袁崇焕犯的第二个错误则是杀毛文龙。毛文龙带领的是一支海军陆战队,这与传统的陆军作战完全不一样,这支部队利用好了就是奇兵!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南宋时期金国有兵6万,大致与后金时期相当,而岳飞有兵1.5万人,大致与毛文龙的部队差不多,岳飞就是利用战船机动时刻骚扰金兵并迫使金国迁界。有毛文龙在,大明对后金就会有不对称优势。袁崇焕到底是纸上谈兵,竟然自己毁掉这把屠龙刀,最终葬送大明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