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党答一波。民国有个女神叫林徽因,徽因本为徽音,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又作太姒,正是周文王之妻;而“百斯男”,本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意思,百是虚指,并非实数。这里被后人曲解成100个儿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两点:
1、正史不可考证,文王也许真有百子之福,但绝不可能是和太姒一个妃子生下百子,很简单,一年生一个孩子,都得一百年;
2、文王有“百斯男”而无百子,所谓百子之福,是一个善意的讹传,表达了古人的羡慕之情。
一、百斯男
封神第10回:
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
太姬即是太姒,是有莘氏之女。有莘氏是出美女的地方,姬昌被纣王囚禁时,周朝臣属为救文王,便又去有莘氏部落寻求美女,献与纣王。
文王同太姒生有十子。据《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除此之外,文王和其他妃子还育有多个儿子,有郜叔、雍叔、毛叔、滕叔、毕公高、原叔、酆叔、郇叔。《左传》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中“郜雍曹滕、毕原鄷郇”就是指这八人所建之国。
二、百子
说回原著。
第10回,先说周文王已有九十九子,此处只叙伯邑考与姬发之名。旋赴朝歌,于燕山路遇将星雷震子古墓降世。文王得子大喜,想:
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
这样正好凑上百子。
原著中恐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把文王百子都描绘成了大好男儿,对于武王代商之后的三监之乱(管叔、蔡叔、霍叔)提也没提。
其实这又怎么可能呢?老话说得好,结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比喻一母所生的孩子也有好有坏。90年版的电视剧中,先有姬昌的兄弟姬遂当西岐的小人,又有武王的亲兄弟、文王第三子伯安甘为申公豹所用。在另一还原度颇高的刘德凯版本电视剧中,我也曾看到类似桥段。
其实很正常,人心隔肚皮,谁不想登上大位?成为西伯侯,那就是天下四大方伯之一,地位仅在纣王之下;而当商周大战时,西岐诸天神佛来助,形势一片大好,伐商已成定局,更挡不住有心人窥伺至尊之位。无论是哪种情况,有心取姬发而代之的人才正常,一片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根本不符合人性。
甭管符不符合人性,起码在原著中,姬昌百子都是大好男儿。
雷震子,终南山云中子之徒,在封神大战中屡立功勋,一双翅膀可超日月、一根金棍可安天下,后来与姬家了结尘缘,回山修行,肉身成圣。
在阐教弟子下山之前,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等文王之子,与南宫适一样,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上马能统军、能杀敌,下马能安民、能经济,不但是西岐的主力大将,更是西岐的重要文臣和谋士。
三、大好男儿
姜子牙金台拜将后,教场点兵,正式掀起伐纣之战。
点将簿上,有以黄飞虎为首的15大将,又有归降将佐13人,女将2员,另外一个庞大将领集团是由文王百子组成的殿下军团,以毛公遂、周公旦为首,共计32人在列。比所有大将之和还多2人。
这32人之中,有贤名远播的周之四贤八俊,更多的却是年轻姬家子弟。
毛公遂 周公旦 召公奭 毕公高 伯 达 伯 适
仲 突 仲 忽 叔 夜 叔 夏 季 随 季 騧
姬叔乾 姬叔坤 姬叔康 姬叔正 姬叔启 姬叔伯
姬叔元 姬叔忠 姬叔廉 姬叔德 姬叔美 姬叔奇
姬叔顺 姬叔平 姬叔广 姬叔智 姬叔勇 姬叔敬
姬叔崇 姬叔安
这些人中,无一孬种,皆是豪气冲天的好男儿。当然,在历史上,召公奭、毕公高等并非文王亲子,而只是同姓宗室,但按原著的逻辑,他们也是文王百子之一。第68回:
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有三十六殿下习武,因纣王屡征西岐,阵亡十六位。
也就是说,在纣伐西岐之战中,文王百子已经战死了16人。而武王伐纣之战中随军出征的孩子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姬家儿男,临阵无一退缩之辈。在渑池之战中,直面七杀星张奎,姬叔明、姬叔升二位殿下,一齐死于张奎刀下。
但战死者并不止两位。
武王分封列国诸侯,共封七十二国,第100回录其最著者共28家,其中姬家子弟仅封国14家,仅居其半。这意味着伐纣之战中还有姬家子弟再死,只不过原著不录其名罢了。
封神榜上,姬家子弟共上榜九人,分别是:
伯邑考,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姬叔明,四大东斗星官之一;
姬叔升,四大中斗星官之一;
姬叔德,宅龙星;
姬叔乾,天贵生;
姬叔坤,飞廉星;
姬叔义,独火星;
姬叔吉,地网星;
姬叔礼,胎神星……以上六位皆为115位群星之一。
综上,姬家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1、至少18人,纣伐西岐阵亡16人,加渑池之战2人;
2、最多84人,姬发为武王、封国者14家,共计15人在世,剩下的也许全部战死。
改朝换代,哪能没有牺牲,但姬家牺牲如此之大,仍然太惨重了。这恐怕也是文王逝世之日,再三告诫不可伐纣的真正用意吧!
我已经写了4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关注我,共赏封神。
先感谢邀请!然后表明观点,楸姐觉得姜子牙厉害。
首先,封神榜这个故事就是围绕姜子牙展开的。一句话,没有姜子牙就没有这个故事。没有姜子牙谁组织团队?谁领导团队?所以,姜子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其次,姜子牙的武器打神鞭。Ok,听名字就够了!神都可以打的,更何况是人!那哪个厉害大家应该有目共睹了
原著党答一波。民国有个女神叫林徽因,徽因本为徽音,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又作太姒,正是周文王之妻;而“百斯男”,本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意思,百是虚指,并非实数。这里被后人曲解成100个儿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两点:
1、正史不可考证,文王也许真有百子之福,但绝不可能是和太姒一个妃子生下百子,很简单,一年生一个孩子,都得一百年;
2、文王有“百斯男”而无百子,所谓百子之福,是一个善意的讹传,表达了古人的羡慕之情。
一、百斯男
封神第10回:
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
太姬即是太姒,是有莘氏之女。有莘氏是出美女的地方,姬昌被纣王囚禁时,周朝臣属为救文王,便又去有莘氏部落寻求美女,献与纣王。
文王同太姒生有十子。据《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除此之外,文王和其他妃子还育有多个儿子,有郜叔、雍叔、毛叔、滕叔、毕公高、原叔、酆叔、郇叔。《左传》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中“郜雍曹滕、毕原鄷郇”就是指这八人所建之国。
二、百子
说回原著。
第10回,先说周文王已有九十九子,此处只叙伯邑考与姬发之名。旋赴朝歌,于燕山路遇将星雷震子古墓降世。文王得子大喜,想:
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
这样正好凑上百子。
原著中恐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把文王百子都描绘成了大好男儿,对于武王代商之后的三监之乱(管叔、蔡叔、霍叔)提也没提。
其实这又怎么可能呢?老话说得好,结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比喻一母所生的孩子也有好有坏。90年版的电视剧中,先有姬昌的兄弟姬遂当西岐的小人,又有武王的亲兄弟、文王第三子伯安甘为申公豹所用。在另一还原度颇高的刘德凯版本电视剧中,我也曾看到类似桥段。
其实很正常,人心隔肚皮,谁不想登上大位?成为西伯侯,那就是天下四大方伯之一,地位仅在纣王之下;而当商周大战时,西岐诸天神佛来助,形势一片大好,伐商已成定局,更挡不住有心人窥伺至尊之位。无论是哪种情况,有心取姬发而代之的人才正常,一片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根本不符合人性。
甭管符不符合人性,起码在原著中,姬昌百子都是大好男儿。
雷震子,终南山云中子之徒,在封神大战中屡立功勋,一双翅膀可超日月、一根金棍可安天下,后来与姬家了结尘缘,回山修行,肉身成圣。
在阐教弟子下山之前,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等文王之子,与南宫适一样,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上马能统军、能杀敌,下马能安民、能经济,不但是西岐的主力大将,更是西岐的重要文臣和谋士。
三、大好男儿
姜子牙金台拜将后,教场点兵,正式掀起伐纣之战。
点将簿上,有以黄飞虎为首的15大将,又有归降将佐13人,女将2员,另外一个庞大将领集团是由文王百子组成的殿下军团,以毛公遂、周公旦为首,共计32人在列。比所有大将之和还多2人。
这32人之中,有贤名远播的周之四贤八俊,更多的却是年轻姬家子弟。
毛公遂 周公旦 召公奭 毕公高 伯 达 伯 适
仲 突 仲 忽 叔 夜 叔 夏 季 随 季 騧
姬叔乾 姬叔坤 姬叔康 姬叔正 姬叔启 姬叔伯
姬叔元 姬叔忠 姬叔廉 姬叔德 姬叔美 姬叔奇
姬叔顺 姬叔平 姬叔广 姬叔智 姬叔勇 姬叔敬
姬叔崇 姬叔安
这些人中,无一孬种,皆是豪气冲天的好男儿。当然,在历史上,召公奭、毕公高等并非文王亲子,而只是同姓宗室,但按原著的逻辑,他们也是文王百子之一。第68回:
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有三十六殿下习武,因纣王屡征西岐,阵亡十六位。
也就是说,在纣伐西岐之战中,文王百子已经战死了16人。而武王伐纣之战中随军出征的孩子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姬家儿男,临阵无一退缩之辈。在渑池之战中,直面七杀星张奎,姬叔明、姬叔升二位殿下,一齐死于张奎刀下。
但战死者并不止两位。
武王分封列国诸侯,共封七十二国,第100回录其最著者共28家,其中姬家子弟仅封国14家,仅居其半。这意味着伐纣之战中还有姬家子弟再死,只不过原著不录其名罢了。
封神榜上,姬家子弟共上榜九人,分别是:
伯邑考,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姬叔明,四大东斗星官之一;
姬叔升,四大中斗星官之一;
姬叔德,宅龙星;
姬叔乾,天贵生;
姬叔坤,飞廉星;
姬叔义,独火星;
姬叔吉,地网星;
姬叔礼,胎神星……以上六位皆为115位群星之一。
综上,姬家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1、至少18人,纣伐西岐阵亡16人,加渑池之战2人;
2、最多84人,姬发为武王、封国者14家,共计15人在世,剩下的也许全部战死。
改朝换代,哪能没有牺牲,但姬家牺牲如此之大,仍然太惨重了。这恐怕也是文王逝世之日,再三告诫不可伐纣的真正用意吧!
我已经写了4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关注我,共赏封神。
先感谢邀请!然后表明观点,楸姐觉得姜子牙厉害。
首先,封神榜这个故事就是围绕姜子牙展开的。一句话,没有姜子牙就没有这个故事。没有姜子牙谁组织团队?谁领导团队?所以,姜子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其次,姜子牙的武器打神鞭。Ok,听名字就够了!神都可以打的,更何况是人!那哪个厉害大家应该有目共睹了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原著党答一波。民国有个女神叫林徽因,徽因本为徽音,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又作太姒,正是周文王之妻;而“百斯男”,本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意思,百是虚指,并非实数。这里被后人曲解成100个儿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两点:
1、正史不可考证,文王也许真有百子之福,但绝不可能是和太姒一个妃子生下百子,很简单,一年生一个孩子,都得一百年;
2、文王有“百斯男”而无百子,所谓百子之福,是一个善意的讹传,表达了古人的羡慕之情。
一、百斯男
封神第10回:
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
太姬即是太姒,是有莘氏之女。有莘氏是出美女的地方,姬昌被纣王囚禁时,周朝臣属为救文王,便又去有莘氏部落寻求美女,献与纣王。
文王同太姒生有十子。据《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除此之外,文王和其他妃子还育有多个儿子,有郜叔、雍叔、毛叔、滕叔、毕公高、原叔、酆叔、郇叔。《左传》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中“郜雍曹滕、毕原鄷郇”就是指这八人所建之国。
二、百子
说回原著。
第10回,先说周文王已有九十九子,此处只叙伯邑考与姬发之名。旋赴朝歌,于燕山路遇将星雷震子古墓降世。文王得子大喜,想:
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
这样正好凑上百子。
原著中恐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把文王百子都描绘成了大好男儿,对于武王代商之后的三监之乱(管叔、蔡叔、霍叔)提也没提。
其实这又怎么可能呢?老话说得好,结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比喻一母所生的孩子也有好有坏。90年版的电视剧中,先有姬昌的兄弟姬遂当西岐的小人,又有武王的亲兄弟、文王第三子伯安甘为申公豹所用。在另一还原度颇高的刘德凯版本电视剧中,我也曾看到类似桥段。
其实很正常,人心隔肚皮,谁不想登上大位?成为西伯侯,那就是天下四大方伯之一,地位仅在纣王之下;而当商周大战时,西岐诸天神佛来助,形势一片大好,伐商已成定局,更挡不住有心人窥伺至尊之位。无论是哪种情况,有心取姬发而代之的人才正常,一片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根本不符合人性。
甭管符不符合人性,起码在原著中,姬昌百子都是大好男儿。
雷震子,终南山云中子之徒,在封神大战中屡立功勋,一双翅膀可超日月、一根金棍可安天下,后来与姬家了结尘缘,回山修行,肉身成圣。
在阐教弟子下山之前,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等文王之子,与南宫适一样,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上马能统军、能杀敌,下马能安民、能经济,不但是西岐的主力大将,更是西岐的重要文臣和谋士。
三、大好男儿
姜子牙金台拜将后,教场点兵,正式掀起伐纣之战。
点将簿上,有以黄飞虎为首的15大将,又有归降将佐13人,女将2员,另外一个庞大将领集团是由文王百子组成的殿下军团,以毛公遂、周公旦为首,共计32人在列。比所有大将之和还多2人。
这32人之中,有贤名远播的周之四贤八俊,更多的却是年轻姬家子弟。
毛公遂 周公旦 召公奭 毕公高 伯 达 伯 适
仲 突 仲 忽 叔 夜 叔 夏 季 随 季 騧
姬叔乾 姬叔坤 姬叔康 姬叔正 姬叔启 姬叔伯
姬叔元 姬叔忠 姬叔廉 姬叔德 姬叔美 姬叔奇
姬叔顺 姬叔平 姬叔广 姬叔智 姬叔勇 姬叔敬
姬叔崇 姬叔安
这些人中,无一孬种,皆是豪气冲天的好男儿。当然,在历史上,召公奭、毕公高等并非文王亲子,而只是同姓宗室,但按原著的逻辑,他们也是文王百子之一。第68回:
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有三十六殿下习武,因纣王屡征西岐,阵亡十六位。
也就是说,在纣伐西岐之战中,文王百子已经战死了16人。而武王伐纣之战中随军出征的孩子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姬家儿男,临阵无一退缩之辈。在渑池之战中,直面七杀星张奎,姬叔明、姬叔升二位殿下,一齐死于张奎刀下。
但战死者并不止两位。
武王分封列国诸侯,共封七十二国,第100回录其最著者共28家,其中姬家子弟仅封国14家,仅居其半。这意味着伐纣之战中还有姬家子弟再死,只不过原著不录其名罢了。
封神榜上,姬家子弟共上榜九人,分别是:
伯邑考,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姬叔明,四大东斗星官之一;
姬叔升,四大中斗星官之一;
姬叔德,宅龙星;
姬叔乾,天贵生;
姬叔坤,飞廉星;
姬叔义,独火星;
姬叔吉,地网星;
姬叔礼,胎神星……以上六位皆为115位群星之一。
综上,姬家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1、至少18人,纣伐西岐阵亡16人,加渑池之战2人;
2、最多84人,姬发为武王、封国者14家,共计15人在世,剩下的也许全部战死。
改朝换代,哪能没有牺牲,但姬家牺牲如此之大,仍然太惨重了。这恐怕也是文王逝世之日,再三告诫不可伐纣的真正用意吧!
我已经写了4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关注我,共赏封神。
先感谢邀请!然后表明观点,楸姐觉得姜子牙厉害。
首先,封神榜这个故事就是围绕姜子牙展开的。一句话,没有姜子牙就没有这个故事。没有姜子牙谁组织团队?谁领导团队?所以,姜子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其次,姜子牙的武器打神鞭。Ok,听名字就够了!神都可以打的,更何况是人!那哪个厉害大家应该有目共睹了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在算卦这个专业,姜子牙和姬昌完全不再一个层次上。
姬昌是继伏羲(火云宫三圣)之后的第一人(凡人),把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是圣人,好比数论方面的数学家。
姜子牙是应用数学家,或者是算法工程师,或者是数学教授。
如果从封神原著里看这俩人算卦的示例,在应用上不相上下,但是姜子牙曾用计让姬昌算错了一回,就是关于武吉那次。
但细想一下,就是姬昌的这次算错,恰恰暴露了姜子牙在算卦这一点上不如姬昌。
在姜子牙帮助下,姬昌算出武吉跌落悬崖而死,算错了。错了吗,姬昌的卦象正是姜子牙借助外力(奇门)所要呈现的。姬昌圣人心性,本着一事不二卦的原则,没有怀疑。如果姬昌隔上半天一天再来一卦,恐怕不光武吉,就连失误背后的猫腻都能算出来。
姬昌得到姜子牙辅助之后,再也不算卦了,因为他知道,从今以后算不算都一样。
反观姜子牙,如果他对自己算卦的本事真的有信心,就不会在后面多次出现自疑的事,比如武王去破红砂阵。
算卦和道法的基础理论都是一致的,应用方向大不相同,若据此说那些神仙的算卦水平比姬昌厉害,就有失偏颇了。
原著党答一波。民国有个女神叫林徽因,徽因本为徽音,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又作太姒,正是周文王之妻;而“百斯男”,本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意思,百是虚指,并非实数。这里被后人曲解成100个儿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两点:
1、正史不可考证,文王也许真有百子之福,但绝不可能是和太姒一个妃子生下百子,很简单,一年生一个孩子,都得一百年;
2、文王有“百斯男”而无百子,所谓百子之福,是一个善意的讹传,表达了古人的羡慕之情。
一、百斯男
封神第10回:
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
太姬即是太姒,是有莘氏之女。有莘氏是出美女的地方,姬昌被纣王囚禁时,周朝臣属为救文王,便又去有莘氏部落寻求美女,献与纣王。
文王同太姒生有十子。据《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除此之外,文王和其他妃子还育有多个儿子,有郜叔、雍叔、毛叔、滕叔、毕公高、原叔、酆叔、郇叔。《左传》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中“郜雍曹滕、毕原鄷郇”就是指这八人所建之国。
二、百子
说回原著。
第10回,先说周文王已有九十九子,此处只叙伯邑考与姬发之名。旋赴朝歌,于燕山路遇将星雷震子古墓降世。文王得子大喜,想:
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
这样正好凑上百子。
原著中恐出于为尊者讳的心理,把文王百子都描绘成了大好男儿,对于武王代商之后的三监之乱(管叔、蔡叔、霍叔)提也没提。
其实这又怎么可能呢?老话说得好,结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比喻一母所生的孩子也有好有坏。90年版的电视剧中,先有姬昌的兄弟姬遂当西岐的小人,又有武王的亲兄弟、文王第三子伯安甘为申公豹所用。在另一还原度颇高的刘德凯版本电视剧中,我也曾看到类似桥段。
其实很正常,人心隔肚皮,谁不想登上大位?成为西伯侯,那就是天下四大方伯之一,地位仅在纣王之下;而当商周大战时,西岐诸天神佛来助,形势一片大好,伐商已成定局,更挡不住有心人窥伺至尊之位。无论是哪种情况,有心取姬发而代之的人才正常,一片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根本不符合人性。
甭管符不符合人性,起码在原著中,姬昌百子都是大好男儿。
雷震子,终南山云中子之徒,在封神大战中屡立功勋,一双翅膀可超日月、一根金棍可安天下,后来与姬家了结尘缘,回山修行,肉身成圣。
在阐教弟子下山之前,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等文王之子,与南宫适一样,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上马能统军、能杀敌,下马能安民、能经济,不但是西岐的主力大将,更是西岐的重要文臣和谋士。
三、大好男儿
姜子牙金台拜将后,教场点兵,正式掀起伐纣之战。
点将簿上,有以黄飞虎为首的15大将,又有归降将佐13人,女将2员,另外一个庞大将领集团是由文王百子组成的殿下军团,以毛公遂、周公旦为首,共计32人在列。比所有大将之和还多2人。
这32人之中,有贤名远播的周之四贤八俊,更多的却是年轻姬家子弟。
毛公遂 周公旦 召公奭 毕公高 伯 达 伯 适
仲 突 仲 忽 叔 夜 叔 夏 季 随 季 騧
姬叔乾 姬叔坤 姬叔康 姬叔正 姬叔启 姬叔伯
姬叔元 姬叔忠 姬叔廉 姬叔德 姬叔美 姬叔奇
姬叔顺 姬叔平 姬叔广 姬叔智 姬叔勇 姬叔敬
姬叔崇 姬叔安
这些人中,无一孬种,皆是豪气冲天的好男儿。当然,在历史上,召公奭、毕公高等并非文王亲子,而只是同姓宗室,但按原著的逻辑,他们也是文王百子之一。第68回:
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有三十六殿下习武,因纣王屡征西岐,阵亡十六位。
也就是说,在纣伐西岐之战中,文王百子已经战死了16人。而武王伐纣之战中随军出征的孩子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姬家儿男,临阵无一退缩之辈。在渑池之战中,直面七杀星张奎,姬叔明、姬叔升二位殿下,一齐死于张奎刀下。
但战死者并不止两位。
武王分封列国诸侯,共封七十二国,第100回录其最著者共28家,其中姬家子弟仅封国14家,仅居其半。这意味着伐纣之战中还有姬家子弟再死,只不过原著不录其名罢了。
封神榜上,姬家子弟共上榜九人,分别是:
伯邑考,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姬叔明,四大东斗星官之一;
姬叔升,四大中斗星官之一;
姬叔德,宅龙星;
姬叔乾,天贵生;
姬叔坤,飞廉星;
姬叔义,独火星;
姬叔吉,地网星;
姬叔礼,胎神星……以上六位皆为115位群星之一。
综上,姬家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1、至少18人,纣伐西岐阵亡16人,加渑池之战2人;
2、最多84人,姬发为武王、封国者14家,共计15人在世,剩下的也许全部战死。
改朝换代,哪能没有牺牲,但姬家牺牲如此之大,仍然太惨重了。这恐怕也是文王逝世之日,再三告诫不可伐纣的真正用意吧!
我已经写了4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关注我,共赏封神。
先感谢邀请!然后表明观点,楸姐觉得姜子牙厉害。
首先,封神榜这个故事就是围绕姜子牙展开的。一句话,没有姜子牙就没有这个故事。没有姜子牙谁组织团队?谁领导团队?所以,姜子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其次,姜子牙的武器打神鞭。Ok,听名字就够了!神都可以打的,更何况是人!那哪个厉害大家应该有目共睹了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在算卦这个专业,姜子牙和姬昌完全不再一个层次上。
姬昌是继伏羲(火云宫三圣)之后的第一人(凡人),把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是圣人,好比数论方面的数学家。
姜子牙是应用数学家,或者是算法工程师,或者是数学教授。
如果从封神原著里看这俩人算卦的示例,在应用上不相上下,但是姜子牙曾用计让姬昌算错了一回,就是关于武吉那次。
但细想一下,就是姬昌的这次算错,恰恰暴露了姜子牙在算卦这一点上不如姬昌。
在姜子牙帮助下,姬昌算出武吉跌落悬崖而死,算错了。错了吗,姬昌的卦象正是姜子牙借助外力(奇门)所要呈现的。姬昌圣人心性,本着一事不二卦的原则,没有怀疑。如果姬昌隔上半天一天再来一卦,恐怕不光武吉,就连失误背后的猫腻都能算出来。
姬昌得到姜子牙辅助之后,再也不算卦了,因为他知道,从今以后算不算都一样。
反观姜子牙,如果他对自己算卦的本事真的有信心,就不会在后面多次出现自疑的事,比如武王去破红砂阵。
算卦和道法的基础理论都是一致的,应用方向大不相同,若据此说那些神仙的算卦水平比姬昌厉害,就有失偏颇了。
古时候,特别是西汉之前的先秦时代,姓名规则和现在有很大区别,所以有这种误差。首先,先秦时代姓是姓,氏是氏,大姓下面包括很多小的氏。比如,秦国宗室,是嬴姓,大宗是赵氏,很多宗室支脉会根据封地等等,改为其他氏,如樗里疾,他是嬴姓,樗里氏。第二,很多人会在名字上加尊称官称俗称等等。比如,姜子牙,姓姜,吕氏,又名太公望。那时候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同姓不通婚。第三,很多是后世给的谥号,本人在世的时候并不这么称呼,比如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