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手头有1981年《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作品集》,请打开翻翻,是否有种感觉:其中很多作品与今天的老干部书法的水平相当。
就艺术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虽然就今天的眼光看,1985年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中,有些作品相对平庸,但在那个时代,绝对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你想想,投稿100多万件,这在现在是不可想像的一个数字。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投稿也不过5万多件。
而那硬笔大赛特等奖中,目前已成为书法大家,这更能说明当初获奖者绝非浪得虚名。比如曹宝麟,广东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曾获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
又如赵彦良(虽然我并喜欢他的相对老派的书法),曾任新疆建设兵团书协主席,现退休回上海老家带一对双胞胎外孙。
再如张秀,少年成名,18岁即为屈原纪念馆题写牌匾,曾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奖。
但是,正如上面所言,书法审美有其时代性,再加上彼时资讯不发达,信息传播慢,书法方面的资料并非人人时时可以学习,更由于中国社会正从一场大变革中苏醒,书法艺术也处于复苏阶段,我们不能以今天的书法审美尺度去衡量当时的书法作品。
正如当时风蘼全国的庞中华、杨再春等人的书法,人人都奉为神明,然而今天来看,庞老师的字相对业余,杨再春更是老干部体。
回到题目,葛全胜的获奖作品在当时绝对是无可争议的佳作,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略显平庸。
顺便说一句,有人认为葛先生不在书法界发展很可惜,但我认为书法不是生活的全部,社会需要不同的分工,如若葛先生留在书法界,那当代就少了一位优秀的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全胜在地理学领域对国家的贡献应该更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首先得肯定,葛先生的字写的是可以的,是有书法功底的。但这字不管得过什么奖项,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就只能说明,在有限的投稿人群里,他的字写的比较出众,仅此而已。在民间,字写的漂亮的,真的不计其数。就我所碰到的,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还有我的一位中学同班同学,及我的一位同事,他们的字都是那么的漂亮,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自己也苦练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但50年过去了,现在想起他们的字,就觉差距太大,自愧不如。